俄土恩怨300年
2015-12-24 08:27:55 《环球人物》杂志收回克里米亚,重建自黑海沿岸直通世界各大洋、大洲的海上强国之路,这是苏联和俄罗斯领导人不变的目标。
斯大林到普京,不变的是利益
现代土耳其的缔造者凯末尔(1881-1938)秉持对苏联友好的态度。1921年,两国签署《苏土友好条约》,与土耳其的睦邻友好关系成为苏联外交的重要方针。
但是,在苏联时代,欧洲大国要将其封闭在黑海之内的战略并无变化。1943年11月,英国首相丘吉尔与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共进早餐时说:“从前英国人反对俄国人拥有通向暖洋的出海处,但是现在英国人对这点没有任何异议。”斯大林回答:“如果现在没有异议,那就应当重新考虑修改土耳其海峡制度。那时英国人老想把俄国卡死,如果现在英国人不想再扼杀苏联,就必须使海峡制度变得方便些。”
收回克里米亚,重建自黑海沿岸直通世界各大洋、大洲的海上强国之路,这是苏联和俄罗斯领导人不变的目标。普京执政后,多次强调俄罗斯只有成为海洋强国,才能成为世界大国。去年,普京不惜代价,将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是这一历史趋势的延续。俄罗斯始终认为,强国先强军,强军先强海军。政治上要保证俄罗斯在欧洲的地位和权益,军事上要保证“谁持剑来犯,必在剑下亡”,经济上要保证俄罗斯世界市场和贸易欧洲化、全球化,民族关系上要保证斯拉夫人的利益、基督教徒的利益和俄罗斯的利益。对俄罗斯来讲,克里米亚和黑海沿岸是国家生命线。不管是土耳其还是其他国家,都不能成为控制黑海的主人。不仅克里米亚“自古就是俄罗斯的土地”,俄罗斯在黑海的利益也触犯不得
埃尔多安,“强人”的盘算
在现代土耳其政坛,现任总统埃尔多安是一个比较强势的领导人。但他的“大国雄心”,终于和强人普京撞出了火星。
自2011年叙利亚危机爆发以来,土俄双方就在叙利亚总统巴沙尔的前景问题上出现根本性的冲突。土耳其坚持要他下台,并对叙利亚的反对派武装提供支持。而俄罗斯则呼吁,在打击“伊斯兰国”的斗争中,要以巴沙尔为主要盟友。
叙利亚局势错综复杂,叙利亚政府、温和反对派、地区民族武装、 “伊斯兰国”极端组织背后都有国际势力支持。俄军机遭击落事件发生后,埃尔多安摆出不惜与俄撕破脸的架势,有民族主义及现实利益两个考虑。
从民族主义角度说,在土叙边境叙利亚一侧,生活着人数众多的土库曼人,他们与土耳其人同为突厥民族的一支,在语言、血缘和历史上有着紧密的联系,被土耳其人视为近亲。在阿萨德家族统治下,土库曼人的民族认知被压制,被禁止使用土库曼语出版和写作。叙利亚冲突爆发后,土耳其一直为土库曼人在叙遭遇感到忧虑,一再表示叙境内的土库曼反对派遭到俄军不公正待遇,声称俄罗斯在叙利亚表面上打击“伊斯兰国”,实际上在支持巴沙尔打击叙利亚境内的反对派。今年11月24日,土外交部针对俄军机遭击落事件发表声明说:“俄方的行动不是抗击恐怖主义,他们轰炸的是土库曼村庄的平民。这种做法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除了一心要推翻巴沙尔政权,埃尔多安也有自己的现实考量。在叙利亚和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武装一直是土耳其的心腹大患,他们与土耳其国内的库尔德工人党相互联系,谋求建立库尔德人国家。目前,库尔德武装与“伊斯兰国”持续激烈交火,有分析认为,埃尔多安此前在打击“伊斯兰国”问题上逡巡不前,就是担心“伊斯兰国”被消灭后,库尔德武装坐大,使库尔德地区独立再次被提到议事日程上。
击落俄军机事件,暴露出土耳其的焦虑心态。法俄结盟打击“伊斯兰国”后,推翻巴沙尔政权不再是解决叙利亚问题的先决条件,俄罗斯对中东局势掌控能力得到增强,这都使土耳其有“搅局”的冲动。有分析认为,埃尔多安的盘算是:一方面,俄罗斯军力远不如苏联全盛时代,又要顾忌土耳其的北约成员国身份,未必有对土开战的决心和胜算;另一方面,对普京而言,巴黎遭遇恐怖袭击后给俄罗斯带来了难得的战略机遇,欧美俄关系的焦点从乌克兰转到了中东,欧洲也不得不改善对俄关系。普京虽然怒火中烧,却不会因小失大,葬送俄罗斯复兴所需要的喘息机会。所以土耳其“闹一闹”问题不大。但事情能否真按埃尔多安所想的发展,还得走着瞧。(记者 王云松 闻一)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