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搜索 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万科或用"毒丸计划"反击 真能逼退宝能?

2015-12-24 08:05:37 国际金融报
分享:

前海人寿是保险界的一匹黑马,宝能系大肆进行投资的背后就是前海人寿规模保费成倍的增长,也是其抢筹万科股份的底气。

  万科反击

  就目前的市场情况,克而瑞分析说:“万科虽然没有实际控制人,但长期由专业、经验丰富的职业经理人掌握运营,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企业文化和优秀的管理机制。面对钜盛华的增持和第一大股东的变动,创始人王石和总裁郁亮的表现既体现出了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素养,又暗示了捍卫万科价值观的决心。”

  但王石在12月17日晚打破了沉默,公开反对宝能系。

  “一个关键的问题:宝能系购买万科的钱从哪里来的?他们购买万科的第一份钱来自万能险,我认为就是短期债务。万科股票当然可以随买随卖,但一旦超过5%公布的时候,就不是短期投资了,而是长期股权投资。”王石称,“短债长投,这个风险是非常大的。你说这样的股东,我如何欢迎他?现在的局面更疯狂,尤其到了20%之后,拉了几个涨停板之后还在买。”

  他说:“我和郁亮的态度,在他增持到10%的时候就一致明确了,现在更加明确。他们层层借钱,循环杠杆,没有退路。一直这样滚雪球滚下去,就像美国上世纪80年代的垃圾债券、杠杆收购,一旦撑不下去,后果不堪设想,1990年美国有接近60家寿险公司破产。”

  “尤其万科这么大的体量,连续两三个涨停板往上硬推,就是在玩赌的游戏,就会没有退路。你不给自己留退路是你的选择,但万科很在乎自己的品牌。”王石称,“所以我说,我不接受你,我个人来讲不接受你。万科的管理团队不欢迎你这样的人当我们的大股东。”

  “但那又怎么样呢?宝能系不还在增持万科么?达到30%以上的股份,就触发‘收购’事项了。”资深股民包先生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说,“这一点,万科1994年就明白了。资本的力量,至少明面上看,还是大于说话的力量,抑或精神的力量。”

  经济学家宋清辉认为,就目前现状来讲,“毒丸计划”(股权摊薄反收购措施)或许是为数不多的选择,通过它大大稀释收购方的股份,或是一种可取的方案。

  事实上,不少上市公司均有“毒丸计划”,当年盛大打算私有化新浪时,就曾启动“毒丸计划”阻止了盛大的收购。

  “但若要顺利实施这样的‘毒丸计划’并非易事。因为,‘毒丸计划’需动辄数百亿的大量资金,合作方愿不愿意跟进还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宋清辉认为。

  有意思的是,就在12月18日午后,万科A发布公告称,“因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在筹划股份发行,用于重大资产重组及收购资产,根据有关规定,经公司申请,该公司股票自2015年12月18日下午13:00起停牌,待公司刊登相关公告后复牌。”据媒体报道,万科在A股和港股午后停牌,“拟筹划股份发行用于重大资产重组及收购资产”。

  结局难料

  对于宝万之争的结局,有人说“难测”,也有人明言希望“万科管理层获胜”。但回想起1994年万科对申华控股的“举牌”及君安集团对万科的“举牌”,最终获胜的都是被举牌方。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过分关注、夹杂个人情感,或意义有限。

  如一些自媒体人所言,“社会公众能从企业获得良好的产品与服务就行,过分羼杂了感情成分去拥趸或贬斥某家企业,意义也不大。同理,标榜基业长青或百年老店的企业,若只抱持了血脉纯粹,却陷入自欺欺人的因循,也好不到哪去。”

  也有人分析,万科面临的控制权危机恰恰反映了商业史上的时代更替规律,即“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的此消彼长。

  业内人士迟宇宙说:“上世纪60年代,数字高手麦克纳马拉被擢升为福特公司CEO,代表了美国商业精神的重要转向。财会人员开始进入美国公司的高层,并逐渐主导公司业务。从汽车业开始,来自于业务一线的创新不再被重视,取而代之的是数据管理的兴起。这种职业经理人的时代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里根上台才宣告终结。”

  “在中国内需经济主导的这十几年间,互联网创业的兴盛并没有盖过职业经理人的势头。但这些财会出身为代表的职能部门经理人真的能带来本质意义上的创新吗?”迟宇宙说,“不管这是时代的转折点,还是时代的弥合期,商业精神的脉络中注定需要企业家的回归。说得激进一些,该是会计们暂别舞台的时刻了。这也是目前传统企业转型的精神内涵,让职能部门说得少一些,让业务部门做得多一些。”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