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老兵,从日军俘虏到白宫客人
2015-12-22 08:18:29 《环球人物》杂志1942年,23岁的泰尼作为日军的俘虏,在菲律宾经历臭名昭著的“巴丹死亡行军”而幸存。70多年过去了,那段岁月在他人生的坐标轴上已很遥远,但并不模糊。
耻辱的记忆
1941年12月8日12时25分,菲律宾吕宋岛上空飞机马达的轰鸣声开启了泰尼那段难忘的记忆。日军对泰尼所在部队进行了猛烈的轰炸和扫射,部队营地附近的空军基地也遭受重创。此时,日本偷袭珍珠港仅过去10小时,而泰尼从军刚满一年。
入伍时,泰尼身高1.78米、体重80公斤,身强体壮。1941年11月20日,泰尼所在的部队国民警卫队第192坦克营B连来到菲律宾,驻扎在离克拉克机场大约300米远的斯道特森堡要塞。
很快,克拉克机场遭受日军偷袭,美军的补给被切断了,打得很吃力。
1942年1月,泰尼所在部队被调到巴丹半岛东海岸。日军攻势越来越猛,到2、3月份,巴丹守卫战变得相当惨烈,美军败势已定。4月9日,噩梦来了。那天,巴丹半岛失守。负责指挥的爱德华·金将军为保住7万多美军官兵生命,宣布投降。日军冲进泰尼驻扎的营地,开始报复战俘。日军打破了泰尼的鼻子,还打掉了他几颗牙。
为给自己的重装备和士兵腾地方,日军决定尽快把这几万名美军俘虏赶出战场,迁往120公里外的战俘营。4月10日凌晨,在日本兵的呼喝声中,泰尼和他的同伴们开始了“巴丹死亡行军”。
1942年,美军战俘在“巴丹死亡行军”中。
尊崇武士道精神的日本兵认为投降是可耻的,而军官们给他们的命令是:任何不能坚持走到战俘营的战俘都要消灭掉。在行军途中,日军对战俘百般折磨,不允许他们带水行军,哪怕路边有自流井和泉水,也故意不让战俘喝,战俘只好去喝路边水塘的脏水,有时水都冒绿泡了,为活命也只能喝下去。这让本就染上疟疾、痢疾、坏血病等疾病的战俘们病情更加严重。他们也不能停下来休息,甚至拉撒也不能停,稍一松懈刺刀就扎过来。为保命,泰尼和战友们只能拉在裤子里。唯一可以休息的时候,就是日本兵“表演”杀人,强迫他们看着自己的同伴被杀死或被活埋。
这一路,每天都有战友死去,泰尼自己也被高强度的行军和痢疾折磨得没有了人样。战后统计,“巴丹死亡行军”中共有1.5万名战俘死在途中。到达战俘营后,泰尼又被船运往日本。日军故意不在战俘船上画红十字标志,这些船被不明真相的美军袭击,战俘又死了1万多名。泰尼得以幸存,在海上漂泊30多天后,被卖到了日本三井公司煤矿。泰尼和战友们每天要干12个小时的活儿,稍有懈怠就会挨打。泰尼有时候会故意摔断腿或胳膊,这样可以休息几天。
这样的日子过了3年。1945年8月,美国在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日本投降,泰尼得以回国。当时,他的体重下降到只有战前的一半。和他一样能活到回美国的战俘,只有1700人。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