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搜索 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一二·九"一代:我们是自觉给我们的阶级挖坟

2015-12-08 09:20:00 国家人文历史
分享:

1935年的冬天来得比往常早,尤其是12月9日那天的天气,很多人回忆都用了4个字:滴水成冰。

  学联吸取上次的经验教训,指挥学生化整为零,游行中遇到阻挠随时解散,待暗号响起又突然集结,军警四处出击也抓不到主力。遇消防水龙,则迅速冲上前用小刀割破水管,致使水龙无法喷射。城门依然关闭,清华燕京学生齐力撞断了西便门城门铁杠,汹涌汇入城内在天桥会师。宋黎架着北大数学系学生黄敬登上一辆破电车演讲,吸引大批市民。(黄敬原名俞启威,当时是李云鹤的丈夫,也是她的入党介绍人。“一二·九”时李云鹤已在上海改名蓝苹,不久与黄敬分手,后来去延安改名江青。)

6405.jpg

  1935年12月16日,清华大学学生黄敬在天桥的一辆电车上向群众演讲,在下面架着他的是东北大学宋黎

  柯华回忆,下午5点左右宋哲元调来了他的二十九军大刀队。这支队伍1933年在喜峰口夜袭日军大显神威,《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就是为他们写的。大刀队内部的命令是只能使用刀背不能用刀刃,但刀背砍下来,学生也吃不消,许多人受伤。学生得到市民同情,人力车夫帮忙送学生去医院,开豆腐店的送来热豆浆,还有居民送来热水和大饼。

  天津、上海、南京各地学生得知北平学生游行,群起响应。武汉高校和中学几乎没有共产党员,进步教师和爱国学生不少,以武大为领袖,各校在武汉三镇游行示威,声援北平。

  “学生们尝到权力的滋味,欲望恐怕难以满足”

  1935年12月下旬,南方各校在当局和校方劝导下结束游行恢复上课,但北平在学联领导下坚持罢课。清华校长梅贻琦劝学生爱护学校,学生说:“校长啊,我们爱校但更爱国家!”清华中文系1934级学生王瑶回忆,闻一多让学生不要闹事,他和同学们一起用力跺脚表达抗议。

  北大学生会成立纠察队,戴着白袖章阻止想上课的老师和同学,一些理科同学被纠察队从实验室揪出来不许做实验,学运领袖们晚年回忆时也感到当时做法极端。化学系1933级学生姚震江回忆,纠察队特意派了文学院同学把守理学院,理学院同学把守文学院,“以免人熟拉不下脸来”。1936年1月4日早晨,纠察队学生爬上北大红楼钟塔,把打钟的绳子盘上去,不让工友敲响上课钟,被北大法学院院长周炳琳制止。陆续有学生赶来上课,周炳琳招呼他们进教室,但都被纠察队阻拦了。不一会儿胡适到场,见状十分恼火,大叹“对牛弹琴”,学生齐声说“你才是牛”。半小时后蒋梦麟赶来,一怒之下冲上去撕姚震江的纠察队袖章,被姚推开,师生二人对骂“你打人”“你混账”。姚震江回忆,蒋梦麟气得浑身颤抖,胡适赶紧把他搀扶上楼去了。

  北大历史系学生孙思白说,胡适有股拧劲,“对付学生上更直截了当”,不管学生怎样反对他,他永远长篇大论强调“读书救国”。在号召复课和提前放假的全体师生会议上,胡适自告奋勇上台讲话,学生在下面发出阵阵嘘声轰他下台,许多学生描述他当时的动作是“两手拽着挂在脖子上的长围巾的两端,一面说,一面舞”。20年前红透高校的超级偶像,此时已是“进步青年”憎恶的对象。不仅胡适,“五四健将”罗家伦、傅斯年也是坚定反对学潮的“保守”教授。“一二·九”一代在运动中打着继承“五四”精神的旗号,但“五四”一代已被他们抛在身后甚至唾弃了。

  外界历来认为北大以“五四”为光荣传统,盛赞蔡元培开兼容并包之风气,但蔡元培恰在“五四”之后一度辞去校长之职。他说:“学生们很可能为胜利而陶醉。他们既然尝到权力的滋味,以后他们的欲望恐怕难以满足了。”蒋梦麟受蔡元培之托接过了代理校长之职。他自述:“我一直把握着北大之舵,竭智尽能,希望把这学问之舟平稳渡过中日冲突中的惊涛骇浪……教授们有充裕的时间从事研究,同时诱导学生集中精力追求学问,一度曾是革命活动和学生运动漩涡的北大,已经逐渐转变为学术中心了。”如果“一二·九”又把学术中心变成运动漩涡,是他绝不愿看到的。(文 | 李响)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