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搜索 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一行三会监管模式迎变革 央行能否主导存争议

2015-12-08 08:14:13 中国经济周刊
分享:

有人担忧,如果将“一行三会”合并成立监管“巨无霸”,可能形成监管垄断。

  A股震荡加码改革决心

  有媒体称,直到今年6月爆发的A股深度调整,才倒逼决策层加快改革的步伐。尤其是A股这一轮清配资、去杠杆,产业资本、私募、高净值客户,主要采用两融、伞形信托和单一结构信托工具;散户主要采用互联网平台和系统分仓模式的工具,都超过了传统金融生态覆盖的品种。

  可以统计的是,顶峰时期两融余额有2.3万亿元,机构预计场外配资规模约1万亿元。而信托的监管权在银监会,两融的监管权在证监会。杠杆资金规模究竟多少却无从得知,具体投向也很难追踪,在实际清理配资中,券商和信托的一些口角也暴露了分业监管的软肋。

  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曾撰文指出,金融业分业监管已无法适应混业经营的需要,很多短期资金成为国内游资,在各金融市场寻找套利机会,成为这一轮股市大幅震荡的重要助推力。

  记者调查还发现,A股深度调整时期配资过热的背景就是它还处于法律缺失的真空地带,当时一支“生力军”就是P2P网贷平台,至少有20多家P2P公司涉及配资业务,比如富门理财、六合资本等,通过APP 10分钟就能完成配资。当时温州规模大的在线资金超过了10亿元。

  而P2P却是现有监管体制下的盲点,因为是新兴的金融机构类别,行业的监管细则迟迟没有出台,配资平台在配资过程中资金使用的不确定性也增加了平台风险,这些都加大了现有监管体制的运行难度。

  据记者了解,配资人将资金打入由P2P平台管理的账户内,P2P平台可以随时动用其中的资金,资金池就此形成。银监会虽然曾对P2P平台建立资金池严厉禁止,想要规避资金池形成后存在卷款跑路的可能性,但由于同时涉及资本市场运作,监管效力并不明显。

  学者宋清辉表示,“单靠银监会、证监会一己之力难以实现对互联网金融、私募基金等配资模式进行全面监管,这就需要多个部门的协作,因此非常有必要建立超级金融监管机构。”

  方案之争

  除了将“一行三会”合并这一方案之外,也存在另一种方案,就是保留“一行三会”,在其之上成立一个金融监管决策委员会,同时确立央行在金融业监管中的主导地位。目前舆论对于两种模式的优劣之分相持不下。

  有人担忧,如果将“一行三会”合并成立监管“巨无霸”,可能形成监管垄断。记者了解到,当前实行的多个监管机构分业分层的金融监管体制下,中央和地方多个监管机构拥有不同的监管权力,“三会”及其派出机构之间、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机构之间存在竞争机制和模仿动机,其实是有利于防止出现监管垄断的,未来走向“大一统”确实存在垄断之虞。

  但不赞成成立金融监管决策委员会的观点则认为,这种形式只是联席会议的2.0版,尽管平衡了“大一统”和“四分天下”两种格局的缺陷,但显得相对中庸,主要的问题在于四大金融监管机构均为独立的正部级单位,自成系统,利益取向也不尽相同,即使建立协调决策机构也可能难以令决策落地推行,未必会有很好的决策效果。

  更多观点指向监管改革的本质,单纯的加减法并不能够一劳永逸。曾担任过央行副行长的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公开表示,监管的问题不是简单合并能够解决的,“要破除地盘意识,才能在金融业实行功能监管,在资本市场上实行统一监管。”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奚君羊表示,“从前景来看,还是有很漫长的路要走,因为现在我们的金融监管从很大程度上是被动的,而不是主动地推进,由于市场化不充分,出现了问题,政策才会被迫做一些调整和改革,资本市场建立已经20多年,但是市场化程度仍然很低,所以如果从未来发展的时间跨度来看,我估计至少还要10年才能比较完善。”(记者 劳佳迪)(实习生谢静宜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