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搜索 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传媒大亨搅动美国大选

2015-11-23 09:18:46 《环球人物》杂志
分享:

如今,班农成为被希拉里称为“右翼大阴谋”的核心人物。在他的指挥下,这场“阴谋”不仅针对希拉里这样的民主党,还有博纳和杰布·布什这样的共和党温和派。

  从海军、制片人到政治推手

  “我原本一点也不政治。”班农这样评价自己。事实上,他确实并不是一个天生的政治爱好者。

  1954年,班农出生在美国弗吉尼亚州一个普通工薪家庭。1976年,他从弗吉尼亚波利工程学院毕业,进入海军驱逐舰部队,并在伊朗人质危机期间被派往北阿拉伯海驻扎。后来,他又被调往波斯湾。

21

班农通过主流媒体把新闻变成武器。

  退伍后,班农在五角大楼任海运事务主管助理,并利用业余时间修完了乔治城大学国防学硕士课程。但那时,他实际上已被繁荣的华尔街吸引。“如果你想去华尔街,那就先去哈佛商学院。”带着这样的信念,29岁的班农被哈佛大学MBA录取,并在毕业后获得高盛公司的工作邀约。

  最初几年,班农疯狂工作。他熟悉并热爱这样的节奏,“就像在海上航行掌握船舵”。但随着上世纪80年代末资本的国际化,他意识到投资市场将被分工细化。于是,他创办了班农投资公司,专注影视娱乐传媒业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入这个市场购买媒体公司,需求量会非常大”。因为此类投资公司数量少,班农的公司很快在业内独大,在好莱坞也颇有名气。

  但很快,好莱坞发现这位投资人在制作电影方面也颇有才华。1998年,班农将公司卖给一位法国投资人后,开始全身心投入电影制片人的工作。1999年,班农制作的第一部影片《提图斯》就获得了美国奥斯卡奖提名。但“9·11”事件的发生,带给班农极大的触动,引发了他对政治的关心。2004年,班农通过拍摄致敬里根的纪录片《恶魔的脸》,追忆里根时代的美国,表达其对现实的不满。

  此后,班农的政治立场也愈发凸显:为庆祝“茶党”建立,2010年制作了纪录片《为美国而战》,通过制作《0时代》思考美国金融根基的垮台,2011年制作佩林的个人纪录片《不败》。彼时的班农,已经悄然成为极右势力的代表人物。

  在这一时期,班农结识了媒体人布赖特巴特,他的理念引起班农极大的共鸣:“我们都渴望建立一个国际化的、中间偏右的、民粹主义的、反体制的新闻网。”当时,班农为他筹建布赖特巴特新闻网提供资金支持。2012年,布赖特巴特突发心脏病离世,班农以执行总裁的身份正式接管该网站。

  正在酝酿更大的动作

  无论是美国媒体还是希拉里等总统参选人,都认为此次大选中极右势力“搅局”的强度是空前的。班农也声称,接下来还有更多招数。就在今年7月,他宣称,已派出15名专业记者,跟踪调查希拉里的竞选。他还透露,明年1月以《克林顿金钱》为蓝本的图片小说将上市,根据这本书改编的电影也将于明年2月上映。“正是总统大选第一轮投票的时候。”班农强调。

  有人不以为意,认为班农的把戏只能算历次总统大选的“必演剧目”,美国政客应对这些套路早已烂熟于胸。但也有评论认为,班农的可怕并不在一次大选,而是他的“搅局”代表着极右势力已具有一定的舆论掌控力。

  “上世纪90年代,保守派之所以没能把克林顿搞下台,就是因为那时的宣传只有专家观点和意见,没有事实依据,最终回答我们的只有自己的回声。”班农在接受《彭博商业周刊》专访时说,“这就是为什么需要组建GAI,只挖事实。”

  GAI更像一条训练有素的新闻流水线:数据分析部门负责深挖事件背后千丝万缕的人物关系,很多时候甚至会追查到外国政府网站;这些干巴巴的信息、数据会被传递给“文学叙述”部门,该部门负责人是美国名人传记作家霍尔,由他负责将“干货”转化成为生动且写实的文章;文章完成后,再由主流媒体进行扩散,这也是《克林顿金钱》一书走进市场的路径,“一篇文章登在《纽约时报》上,效果和登在布赖特巴特网站上截然不同”。

  如今,班农已走在“右翼大阴谋”队列前端。这个深谙游戏规则的传媒大亨正在给美国政坛带来一次又一次的冲击。(记者 王乐然)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