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卖萌”是种新体验
2015-11-13 09:32:23 《环球人物》杂志2014年8月,故宫又推出了一组“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的动态照片,在社交网络迅速蹿红。这些图片通过电脑制作,使雍正抚琴、捕虎、钓鱼的场景动了起来,下面还配以网络流行的段子:“有时候,朕只想安安静静地做个美男子。”
1954年,毛泽东主席在神武门城楼。
风雨兼程九十载
回望故宫90年的历史,就能体会“都留给观众”这句承诺背后包含了多少风雨沧桑和颠沛流离。
1924年11月5日,是紫禁城的命运转折点。上午10点,冯玉祥麾下将领鹿钟麟率兵而入,将清逊帝溥仪赶出了紫禁城。1925年10月10日,在3000名社会名流的见证下,乾清门举行了一场开幕典礼,正式挂牌:故宫博物院。紫禁城就此与封建帝王斩断关联,成为面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院。
此前的500多年中,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宫亲历了封建皇权的由盛及衰。它占地72万平方米,共有宫殿、屋宇8700多间,由明永乐皇帝于1420年建成。历经明、清两代,共有24位皇帝在此居住,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翌年,日军逼近华北。北平政务委员会召集会议,通过了关于故宫的三项决议,第一项竟然是:“呈请中央拍卖故宫古物,购飞机500架。”时任故宫博物院长易培基赶紧给位高权重的张学良发电报,请其设法阻劝。在众多民间团体、社会舆论的反对下,故宫珍宝终于逃过了被拍卖的命运。
“1932年,故宫召开理事会议,决定把部分文物南迁、避难。之后半公开地分5次,装了13491箱文物,运往南方。”单霁翔对记者说。记者查阅的故宫博物院编年档案中记载,从1934年6月到1937年1月,南迁文物几经点收、停滞、再点收,先运到上海,再运到南京的故宫分院,整个过程直到1937年6月14日才彻底结束。
日军占领北平后,故宫在6年半的时间里没有开门。“伪政权一直在统计没有运走的文物,最后编成一本‘接收文物清册’,里面记录的数字是118.9万件文物。”单霁翔说。这份记录表明,南迁文物只是故宫藏品的少部分,大部分文物并没有被运走,尤其是玉山子、铜器、家具等大型器物。
随着战局的变化,南迁文物后来被转移到重庆。1945年日本投降后,再次运回南京。长期以来,海峡两岸都存在一种观点:南迁文物是故宫博物院的精华,后来都被运到台北去了。单霁翔对此不以为然。
“1947年,南京政府刚筹备好往回(北京)运时,解放战争就开始了。回迁只好停下。1948年底,蒋介石确定去台湾时,形势已经不容单独运送,于是南迁文物就搭载海军军舰运往台湾,第一、二艘都运过去了,到第三艘,只装满一半军方就不允许继续搭载。前后一共运走了2972箱,只占南迁文物总数的22%。有没有挑选过?没有。因为所有文物本来都是要运走的,不可能临时在码头开箱子挑拣。资料记载,往台湾一共运了597556件故宫文物,其中54.5万件是书籍、文献、档案,只有5.2万件是书画、器物。而北京故宫博物院目前光绘画就有5.3万件、书法7.5万件、铜器16万件、瓷器36.7万件、玉器3.2万件、织绣18万件,都是天文数字。所以说,大部分文物都没运走。”对记者报出这些数字时,单霁翔如数家珍。
从1950年到“文革”之前,故宫接收的文物数量逐年递增,展览、外宾来访数量不断增加。直到1966年8月“文革”开始,相关工作骤然中断。为保护文物,经中央批准,故宫闭馆。1967年5月,北京卫戍区一营进驻故宫,实行军事保护。1966年到1971年,故宫的保养修缮全部停止;1967年到1970年,没有举办任何重要展览;1969年9月,故宫职工下放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只剩200多人留守。直到1971年7月,故宫恢复开放,军队宣传队撤离。同年,“故宫博物院”匾额改用郭沫若的题字,相关工作逐渐恢复。随着“文革”的结束,改革开放的进行,故宫终于掀开新的一页。
“让历史和文化更有尊严”
到2020年,紫禁城将迎来600岁生日。在单霁翔看来,故宫的90年仅仅是紫禁城600年的一个组成部分。距离这个时间点还有5年,单霁翔希望“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
“2002年开始的‘故宫整体保护修缮’工程,以及2012年开始的‘平安故宫’工程都将在2020年竣工,到时故宫的开放面积将达到76%。我们还要完善学术研究中心和建立科技保护平台。2013年,故宫研究院成立,目前有一个350人的团队,很多重大课题放在这个平台上,未来我们准备再清理3万片瓷片、1.8万张清宫老照片。此外,我们还会全面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让故宫跻身世界一流博物馆行列。”
与国际水平看齐,正是目前最需要迎头赶上的地方。单霁翔举了一个例子。
“新中国成立后,国宾来参观都是开车进故宫的。但国际一流的博物馆,无论是英国的白金汉宫、法国的凡尔赛宫还是日本的皇宫,都不允许任何人开车进。当年八国联军骑着马进紫禁城,还在太和殿前搞列队表演,今天我觉得,每个观众都应该是平等的。其实外宾从午门外走进来,更能感受一个整体的故宫。所以我们也改革了。法国总统奥朗德带着女朋友来那天,本来坚持要开车进,我们就把大门关起来,把汽车挡在午门外。最后是我陪着他走进来,通过讲解,他也觉得很震撼。从那之后,所有国宾都是在外面停车,走进来。这样也减少了对其他观众的影响。”
只有一次例外。“印度总理辛格来的时候已经81岁了,走路很费劲,我们就从钓鱼台借了两辆电瓶车,司机在第一排,我在第二排,李克强总理陪着辛格在第三排,后面两个翻译。静悄悄地进来,也没影响观众。我跟总理说,紫禁城不允许机动车驶入了,总理说,应该这样。”单霁翔对记者说。2014年初,中美两国的第一夫人也是走着进了故宫。
一流的博物馆必须以开放的视角面向世界。近年来,北京故宫博物院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交流日渐频繁、深入。2012年,两岸故宫都换了院长,冯明珠率先带团来访,登上景山,眺望紫禁城,感慨万千。那次通过会谈,双方确定了合作方向。单霁翔随后去了台北,发现那边的员工并不了解北京故宫的真实情况。
“两岸博物院同根同源,各有所长、互为补充。现在要深化合作,共同保护文化遗产。”单霁翔说。90周年院庆期间,两岸故宫将合作举办多个活动。双方已确定于今年10月联合推出《神笔丹青——郎世宁来华三百年特展》,北京故宫的8幅郎世宁代表性作品将赴台参展。另外,今年10月底将举办90周年院庆暨两岸故宫第五届学术研讨会,两岸专家将齐聚台北,就“故宫学”相关研究课题进行学术探讨。
此外,故宫每年都会引入国际展览,自己的展览也远赴世界各地,目前与世界一些著名博物馆都签署了战略合作关系。“要尊重我们自己的国情,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但不能照搬、照抄。”单霁翔说。
故宫近年来的变化,让很多人觉得单霁翔是一个“敢想敢做”的院长。他对记者这样解释:“我并不是什么‘敢做’,我只是从小事做。要是老想着很大的事,感觉不可能实现,那就没法做了。做一件小事不难嘛,一天天积累起来,最后就是个大事。”
下一个600年的故宫是什么样?单霁翔的回答是:尊重历史,让文化有尊严。(记者 尹洁)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