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9次降息降准 央行货币政策效果有限?
2015-11-13 08:04:15 中国经济周刊“目前中国经济产能普遍过剩,实体经济债务率过高,这样的大背景下,货币政策有时是无效的,也就是说无论你投入多少货币这个钱不会转化成实际的投资,因为没有投资机会。”
“降息降准效果极其有限”?
不过,对于宽松政策可能产生的刺激效果,市场却并不乐观。“我并不认为降息降准就能让中国经济好起来,第一是目前中国经济产能普遍过剩,实体经济债务率过高,这样的大背景下,货币政策有时是无效的,也就是说无论你投入多少货币这个钱不会转化成实际的投资,因为没有投资机会。”刘胜军对记者坦言,此种情况下,新增的货币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企业借新债还旧债,另一种就是可能进入股市、楼市。
曹凤岐也对记者强调,货币政策本来就是一个相机抉择的政策,“因为前几次货币政策的调整没有起到明显的效果,所以未来会继续使用这种货币政策,但是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下滑并不是货币政策造成的,所以不是货币政策宽松了马上就能刺激起来,调整是一个过程。”他同样直言,部分货币已经流入虚拟经济。
丁建臣也告诉记者,虽然进一步降息降准是必然的,尤其是降准,但货币宽松政策的作用极其有限,“宽松货币政策释放出的资金包括降息降准释放的资金,没有完全进入实体经济中,而进入实体经济中的资金也往往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货币政策本身有时滞性,货币政策从央行主动实施,到实体经济中反应过来,中间需要一个慢慢地消化过程,至少经过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传递给企业,企业再反馈给市场,这样一个反应的链条。”
丁建臣和曹凤岐都强调,宏观经济的组合拳设计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辅相成效果可能更好。
“2015年上半年,我们看到社会融资总额的增长和银行信贷的增长是不匹配的,这一定程度上也就证明了资金没有进入实体经济,可能到了资本市场上。”杨涛也持相近观点。他对记者分析,货币政策和公开市场操作虽然是对流动性的及时调整,但体制内外存在结构性的差异,使资金难以被配置到最需要的领域。
金融资源错配,制约货币政策效果
刘胜军表示,对于实体经济的刺激方面,货币政策已经出现失灵的状况。“主要问题是中国金融体系没有效率,一方面是银行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另外国有银行的大部分资源被配置到没有效率的行业和部门,比如说中国的企业债务,其中75%是在我们的国有企业,但是对整个GDP的贡献,国有企业还不到40%,却占有了75%的金融资源,这本身就是金融体系的错配。”他说
“中国的证券市场长期得不到发展,特别是股票市场,IPO又暂停,所以直接融资是受到压抑的,这个也大大降低了整个金融体系的效率。”刘胜军表示,“另外一个突出的问题就体现在我们中国利率的双轨制,民间利率和银行利率有一个超过一倍的落差,这都是我们金融体系的过度管制所导致的,和货币供应量太少没有必然的关系。”
在刘胜军看来,按照目前的趋势,中央还会继续降息降准,但由于金融改革步伐过慢,刚性兑付、预算软约束等问题长期得不到清理,制约了整个货币政策实际的效果。
“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还有很多不畅通的地方,所以政策层也在强调,需要定向的调整而不是一味地大水漫灌,我们在货币政策操作的同时还是需要传导机制进一步地顺畅,包括一直在谈的利率市场化、改变过去过于依赖银行传导货币政策的套路等。”杨涛如是分析。
丁建臣也对记者表示,货币政策效果极其有限的根本问题在于制度性创新迫在眉睫,“金融的背后是政治、是交易、是风险、是利益集团等等,五中全会也提出,企业制度、银行制度等所有制度都需要创新。”
(实习生毕彤彤对此文亦有贡献)
2015年央行按动货币“宽松”按钮
2月4日
央行年内第一次降准,宣布自2月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月28日
央行年内第一次宣布对称降息,决定自3月1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
4月19日
央行宣布再次降准,决定自4月20日起下调各类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
5月10日
央行年内第二次宣布对称降息,决定自5月11日起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5.1%。
6月27日
央行宣布“双降”,自6月28日起有针对性地对金融机构实施定向降准,以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结构调整。同时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
8月25日
央行再次宣布“双降”,决定自8月26日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4.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1.75%。自9月6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10月23日
央行第三次采取“双降”形式进行调整,决定10月24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并自同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记者 劳佳迪)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