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内20万干部入新疆基层 表现优秀干部提拔重用

2015-10-22 08:56:25 中国经济周刊
分享:

新疆的主政者将“访惠聚”视为“历练干部的磨刀石”。截至2015年8月,全疆分6批共提拔重用“访惠聚”活动表现突出的优秀干部3067名,其中厅级干部174名,处级干部993名,科级1900名。

  记者手记

  如何将治疆大计温暖落地“最后一公里”

p29 本刊记者曹煦与依麻木乡库尔干村孤寡老人提拉罕·艾依提的合影

  本刊记者曹煦与依麻木乡库尔干村孤寡老人提拉罕·艾依提的合影

  北京时间21点,阿克苏乌什县依麻木乡汉代克吉然村,送走了一天中的最后一缕阳光。记者也在辗转了近10个小时后,来到了这个距吉尔吉斯斯坦仅60公里的南疆边陲小村。

  高等级的机场安检、戒备森严的加油站、随处可见的反恐条幅标语,甚至村委宿舍里的盾牌,从进入新疆到抵达村里,沿途的经历提醒着记者这次采访的不普通之处。

  汉代克吉然村很美,地处天山南麓和托什干河上游,田间劳作就可饱览壮丽风光;汉代克吉然村很穷,盐碱化的贫瘠土壤使庄稼亩产极低,2014年人均收入仅为6111元,是国家级贫困县里的贫困村。

  豪迈的自然图景与落后的人文画面在这里交织,割裂出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9月下旬以来,中秋节、古尔邦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国庆节交织,这是村里最热闹的时节,也是村干部最忙碌、神经最紧绷的时节。

  发展与稳定、民族与宗教的宏大命题,落脚点可能是住村工作组定期召开的一次村民宣讲会,古尔邦节前慰问低保户的一桶油,村民建设安居房时送去的一袋水泥,劳务输出时帮老乡争取的一份工钱,群众生病住院时的一次探望,每个夜晚教维吾尔族孩子念的一首唐诗……

  在这个维吾尔族人口占99.5%的村子,如何让老乡的腰包多上几千块钱收入,让群众学会包容和关爱,让孩子们的世界变大,让一座座村庄和谐而宁静,“访惠聚”工程以来汉代克吉然村的变化,浓缩了新疆20万机关干部奔赴天山南北住村下乡的理想与现实。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些曾经参与制定政策的机关干部,在将身心下沉到中国最基层的乡村后,自身也在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建设中,收获着过往经历中也许不曾有过的实践经验与管理智慧,这对干部自身乃至民族地区长远发展,都弥足珍贵。

  如何将治疆的大政方针或顶层设计,从红头文件上的白纸黑字出发,在寻常百姓家温暖落地,特别是“最后一公里”的安然着陆,考验着这些“基层干部”的能力和担当。

  采访期间,记者走访了很多维吾尔族老乡家,每一个如尘埃般微不足道的农村故事背后,却都是一个个苦辣酸甜交织的悲喜人生。这些在田间炕头倾听记录下的“新闻”,却要比记者平日在酒店、写字楼里参加的一个个富丽堂皇的发布会更显真实,也更有力量。

  古丽罕·尼亚孜,一个用一己之力抚养三个孩子读书的离异母亲,来到她家的小院时,她和她那从县城双语学校放假回来的儿子正做着农活。这个最远仅到过阿克苏的46岁妇女,用维语对我这个北京来的记者说了几句话,她的儿子充当了翻译:“妈妈说外面的世界很大,希望我们好好学习,走出乡村。”

  朴素的话语直抵内心,几千字的篇幅也远远囊括不了我收获的感慨、感想和感动。

  记者也愈加清晰地认识到,每一个新闻都是整个时代的背书,每一个个体都是宏大历史的缩影。我们对时代的观察,往往偏重于对社会的改造,而忽略了对个体的发掘,而他们才是书写正能量的根本源泉,他们的故事才是这个国家实现“中国梦”的坚实注脚。(记者 曹煦)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