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内20万干部入新疆基层 表现优秀干部提拔重用
2015-10-22 08:56:25 中国经济周刊新疆的主政者将“访惠聚”视为“历练干部的磨刀石”。截至2015年8月,全疆分6批共提拔重用“访惠聚”活动表现突出的优秀干部3067名,其中厅级干部174名,处级干部993名,科级1900名。
住村干部:“村官也需要家国情怀”;“听到老乡说一句‘你们做了很多事,亚克西,就知足了”
建章立制、村务公开;与村干部座谈、与宗教人士交流、走访村民;主动参加村民红白喜事,给村民照全家福,慰问困难群众;组织农技、医疗专家下乡,开展不同主题的宣传教育……这些看似平常的工作却给住村的机关干部一些不平常的感受。
“在村里做事,也需要一些家国情怀才能做好。”从乌鲁木齐健康路2号宽敞明亮的办公室,到“六山三滩一分地”的乌什县农村,龙明姬最大的感触是:“有的政策制定者不了解实际情况;有的好政策最后难落地。”
新疆组织部干部教育培训中心主任、住铁提尔村工作组组长罗彦林对记者说:“下来后体会到新疆的许多问题,根子在思想、在心里。只有交了心,才能吐真言,才能察实情,才能了解真问题。”
“维吾尔老乡很实在,他不会听你说得多么动听,而是看你是否真的对他好,让他在发展中得到实惠。” 自治区林业厅政治部主任、住宫乡村工作组组长彭晓明对记者说,“回机关后工作的重点就是结合住村时了解的情况,解决基层重难点问题。”
一位不愿具名的住村干部向记者诉说了他的“矛盾”:如果长期在基层不回去,会让人觉得原先在机关好像没干什么工作,“离开这么久也没影响”;如果草草结束住村,村里的长效工作机制又还没有形成,“有一些工作可能会半途而废”。
从乌鲁木齐的区直机关来到南疆边陲成为“村官”,工作组也在克服家属的牵挂、妻儿的不舍以及自身的忐忑。汉代克吉然村住村工作组副组长杨爽的爱人每天要给他打一个电话,“担心我在这边的安危,他们总觉得这里不太平。”龙明姬在住村期间经历了丧母之痛,他远在湖南湘西的母亲去世,办完后事的第二天他又返回了汉代克吉然村。
住汉代克吉然村的任期还有几个月就要结束了,工作组还有很多设想没有完成:在村里成立乡国语小学分校、建立村巴扎……龙明姬说,“我希望我们走的时候,老乡们能对工作组说一句‘你们做了很多事,亚克西’,这一年就知足了。”
艾力·奥斯曼的蔬菜大棚
南疆村民“艾力·大棚”:工作组的帮扶方式“接地气”
长期研究新疆问题的中央党校教授徐平认为,少数民族农民最关心的还是自己发家致富问题,“解决好老乡们的生产生活困难,多方面帮助他们拓宽增收渠道,才能团结绝大多数群众,最大限度地压缩‘三股势力’在南疆农村的生存空间。”
艾力·大棚真名叫艾力·奥斯曼,他是汉代克吉然村1113人中唯一种蔬菜大棚的人,村民们给他取了个“艾力·大棚”的外号。
工作组成员艾合买提江告诉记者,种大棚蔬菜,一方面要有技术,另一方面劳动强度非常大。仅后一条,就让大多数老乡望而却步。
艾力·大棚成为村里的开先河者,经历颇为曲折。两年前,他了解到乌什县城郊有一个蔬菜大队,通过种大棚蔬菜都富裕了。当时还没有“大棚”绰号的艾力·奥斯曼登门请教,求了10多家棚主也没有人答应教他。他没有气馁,从家里带了些土鸡蛋,买了两条香烟送给种大棚蔬菜的回族老乡,软磨硬泡后终于打动了对方,获得了“无偿”打工几个月的机会。
三个月后,艾力·奥斯曼回到村里,凑了6.5万元钱,盖起了全村第一座蔬菜大棚。2014年,他第一次种大棚蔬菜便收入1.4万元钱。尝到甜头的艾力·大棚在今年初又凑了3万块钱,第一批住村工作组扶持了他2万元,盖起了第二座大棚。因为资金不足,棚顶上的“棉被”还没有买。开春以后,他在两个大棚同时种上了西红柿、小白菜等蔬菜。
此外,他家还有30亩耕地(包含6亩核桃树)、3头牛、31只羊、20多只鸡,收入原本在村里属于“金字塔顶部”。可是去年艾力的妻子从羊圈上摔下来造成腰椎等三处骨裂,花去了数万元医疗费用,而且再不能干重体力活。女儿出嫁、儿子去阿克苏读书后,艾力·大棚成为了这个家庭唯一的劳动力。
艾合买提江介绍,像艾力这样“因病返贫”的情况在南疆农村非常有代表性。所以即使在古尔邦节这样的节日,男主人依然在劳作的情形也就不难理解。
艾力·大棚说,之前他的蔬菜都是自己拿到乡里的巴扎上去卖,收入很不稳定。工作组得知情况后,为他联系了县城的一家单位食堂,定点供应了一段时间的蔬菜。当记者问他能否联系几个酒店、饭馆长期供货时,艾力·大棚略带苦涩地说:“语言不通,也没有熟人,去联系也没有用。”
龙明姬对艾力·大棚表示:“你的第二座大棚还没有‘棉被’,工作组可以给你一定扶持,但前提是你必须教会5户以上村民种植大棚蔬菜。”艾力·大棚从炕上跳着站起来,右掌贴近胸前,一个劲地说“热合买提”(维语“谢谢”之意),表示一定会把自己的种菜技术毫不保留地教给老乡们。
南疆少年东游记:“这一代更懂得多元与包容、联合与团结”
“第一次走出乌什、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和其他的小伙伴一起单独生活,是一次终生难忘的经历。”2015年7月,对汉代克吉然村的三年级小学生布海里且木·艾力来说,显然会长久铭记。
在此之前,龙明姬和他的同事们经过前期的入户走访,了解到很多孩子都没有走出过乌什县,很多孩子想去看看天安门升旗、长城和东方明珠。
7月8日,来自依麻木乡6个村的20名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维吾尔族小学生,第一次坐上飞机,赴上海和北京参观学习。这其中女生就占了15名。带队老师艾合买提江说:“教育一个女孩等于教育一个家庭,另一方面他们长大后,女孩子出远门的机会将更少。”
一切都是新鲜的。“承包”孩子们沪上之行的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刘哲昕教授,在接到孩子们当晚的“朋友圈”中说:“吃饭的时候,孩子们不会吃自助餐,拿了个小碟子,装了点玉米,就不知道该装什么了。住进房间时更是状况百出,我得一个一个房间地教过去,刷卡,开门,热水,冷水,毛巾,淋浴……”在北京,布海里且木·艾力这样写道:“今天坐了一趟地铁,到家乐福超市购了物,真正体验了一把城市人的生活。”
7月17日,孩子们乘上西行的列车,启程返家。布海里且木·艾力写道:去的时候,我们每人只带了一个小书包。返回的时候,每个人多了3个新书包,每个书包都装得满满的,这是好心人对我们的深情厚谊。13岁的祖丽皮耶姆说,通过这次参观活动她学到了很多知识,也学会了怎样做人。“我长大后一定会到北京、上海来上学。”
在中央党校徐平教授看来,如今新疆的孩子们有了比他们的祖辈更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去接触更加多元的文化。“而这一代更加懂得多元与包容、联合与团结的人,他们的未来值得期待。”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