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搜索 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中国第一家庭访美足迹

2015-10-19 10:06:47 《环球人物》杂志

对习近平的此次到访,美国各界人士用得最多的评语是“至关重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当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为了迎接习近平的来访,他中断休假,赶到华盛顿参加各项活动。

  《环球人物》:中美之间具体存在哪些问题呢?

  朱锋:首先,美国尽管在经济、科技、社会等方面仍然领先中国,但两国力量差距在缩小。中国快速上升的势头既让美国感觉到“中国机遇”,也让美国担心中国在综合实力上作为“同等级别竞争者”的现实会提前到来。

  第二,中国国际和国内政策与美国战略利益的关联度明显上升,在一部分美国人眼里,中国成了越来越“难打交道”的对手。

  第三,两国发生潜在冲突的问题也在增加,尤其在亚太地区,比如东海、南海、台海问题。

  此外,在网络攻击和经济贸易等领域,两国的争议也持续了很久。

  库恩:双方国内都有对对方的误解:一些美国人认为,中国在国际上越来越有野心、咄咄逼人;有的中国人则觉得美国试图遏制中国的发展。在具体问题上,双方在间谍活动、贸易和货币流通问题、南海问题、人权问题上的争议也早已不是秘密。

  《环球人物》:近年来,以夫人外交为代表的第一家庭外交成了中国外交领域的热门词汇。原因何在?之前为什么没有?

  朱锋:领导人在正式访问的外交场合偕夫人同行是国际惯例,第一家庭外交也是首脑外交的一部分。过去我们不是不关注第一家庭外交,而是没有第一家庭外交的概念。这些年来,中国越来越开放,包括习近平在内的中国领导人是新的年轻一代,他们的国际意识更加浓厚,懂得用这种世界普遍接受的形式融入国际外交。还有必须要说的一点是,习近平夫妇的形象气质都非常好,很有亲和力,适合开展第一家庭外交。如今,第一家庭活跃于外交舞台上,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中国人以往留给世界的“严肃刻板”形象。

  《环球人物》:第一家庭外交在美国外交中并非新鲜事物,它起源于何时?美国政府是否重视第一家庭外交的作用?

  库恩:我个人认为,美国第一家庭外交最早起源于肯尼迪总统和他颇有魅力的夫人杰奎琳。外交场合上,人们总是能被杰奎琳的优雅气质所吸引,戴高乐、赫鲁晓夫莫不如此。肯尼迪访问法国时曾幽默地表示:“不是她陪我,而是我陪她去巴黎。”

  尽管美国政府并没有刻意将第一家庭外交摆在最显眼的位置,但它对改变公众舆论很有帮助。随着传媒越来越发达,领导人的个性和形象变得尤为重要。

  《环球人物》: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的夫人曾在回忆录中提到,她与丈夫有一次抱着自己的新生儿出现在2000年联合国新千年首脑会议上,会场的气氛和话题轻松了不少。类似于布莱尔夫妇这种抱着孩子出现在外交场合上的行为,会是通常的加分项吗?如果中国的领导人也参与到类似的场合里,会有什么意义?

  朱锋:当然是加分项。今天,公众和媒体对领导人的要求已经不一样了。判断领导人是否有能力,其中一个就是要看他是否足够人性化。人性化可以拉近领导人和民众的距离,让民众觉得领导人和自己很亲近,没什么两样。如果民众对领导人没有亲近感,又怎么会有尊重感?

  过去,中国不论是领导人还是外交官,在外交场合都很严肃,也不太了解西方的国情、社情,给对方留下了冰冷、不好接触的印象。如今的中国领导人不一样了,让西方越来越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和色彩。他们是中国形象的代表,自然也会让西方人觉得中国变了,从而愿意去接触、了解中国,最终认知并理解中国。

  库恩:参与到外交场合的温情场面里,会凸显人性化的一面。在这一点上,习近平做得非常好。1985年,他还是一个年轻的官员时就带领考察团到过艾奥瓦州,住在了当地一个普通家庭里。2012年,身为国家副主席,他故地重游,这就是人性化外交的完美注解。习近平不仅表现出了谦逊——乐于和最普通的美国人交流,也表现出他对自己年轻往事的尊重。2012年那次访问是习近平效果最好的个人访问之一,极大地提升了美国民众对中国的好感。我很希望中国领导人和外交官们更多展现他们人性化的这一面。

  《环球人物》:普通人印象中的外交是由一系列硬性的声明、宣言、条约组成的,而第一家庭外交更多的是软性内容。第一家庭外交究竟是如何促进两国关系的?

  朱锋:在第一家庭外交中,元首和第一夫人往往是有分工的。我们可以看习近平夫妇出访,习近平通常代表中国和对方举行政府间的会谈,而彭丽媛则会到学校、社区等,与受访国进行文化、教育和妇女儿童等方面的交流,这都是全球公共外交的重要内容。彭丽媛在这些领域的外交活动使得我们对受访国的影响力不再仅仅停留在政治、经济层面上了。从这个角度来说,第一家庭外交不仅能拓宽和加深中国的国际影响,还是中国向世界递出的一张名片,一张充满人文关怀的名片。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