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可林 摄
保定天威日前发布公告称,集团及旗下三家子公司无力偿还到期债务,拟申请破产重整。这也意味着“11天威MTN1”和“11天威MTN2”两期中期票据将面临违约风险,国企债券的刚性兑付神话破灭。而另一起处于违约边缘的央企债券则奇迹般地剧情逆转。日前,二重集团母公司国机集团接盘二重债券,违约风险大大降低。
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二重集团”)的一纸公告,引起市场轩然大波。
9月15日,二重集团发布了《关于公司被债权人申请重整暨公司可能无法按期支付本年度中期票据利息的提示性公告》(涉及2012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据,即“12二重集MTN1”),其控股子公司二重集团(德阳)重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二重重装”)也于同日发布了《被申请重整的提示性公告》(涉及企业债“08二重债”),二重重装因无法清偿债务被债权人向德阳中院提请了重整申请。
事件涉及的两只债券分别在一个月内面临付息或还本情形,其中“12二重集MTN1”将于2015年9月28日偿付利息5650万元,“08二重债”将于2015年10月14日到期,届时需偿付本金3.1亿元及利息0.21亿元。
市场认为偿付较为困难,或成为首例央企债务违约,一时债券投资者如同乌云罩顶。
不过,9月22日债务违约发生惊天逆转,在宣布重整消息的同时,二重集团及二重重装分别发布公告,称国机集团或其受托机构拟受让全部“12二重集MTN1”和“08二重债”。市场人士认为,有了国机集团的“托底”,两期债券还本付息应无大碍。
违约:意料之内
一位券商固定收益部负责人罗伟(化名)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这场债务违约并不令人意外,此前二重集团财务困境持续加剧。不过,最终以受让方式解决却有点出乎意料。”
记者翻阅资料发现,二重集团主要从事重型装备制造业务,涵盖冶金设备、清洁能源设备以及石化设备等,原为国务院国资委直属央企,为国家副部级单位。
作为重大装备领域龙头企业,二重集团于2010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但好景不长,海外新兴市场需求不振,国内整个冶金行业步入周期性低谷期,在下游行业景气度迅速下滑,国内外需求萎缩的背景下,上游设备制造厂家产能过剩尤为突出,公司主要产品价格逐步跌破成本线。
同时,项目投资未达预期,其于2009年以50亿元在江苏镇江投建重大技术装备出海口基地的决议,但没等镇江项目一期投产,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令其基地建设不得不就此搁置。
受上述因素影响,二重重装自2011年起便持续亏损,连续三年亏损后,公司被迫“披星戴帽”,股票名称变更为*ST二重。
2013年,二重重装迎来转机。
2013年7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二重集团与国机集团实施联合重组,股权被国资委无偿划转至国机集团,重组后的新集团沿用“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名称,二重集团成为国机集团核心业务子公司,主要经营实体为上市公司二重重装。不过,这样的“强强联合”愿景虽好,但是国机集团的数次“输血”,未能帮助二重重装摆脱亏损困境。
早在2014年12月20日,二重重装发布《关于银行贷款等债务逾期的公告》称,由于重机行业持续低迷,公司持续亏损,资金极度紧张,致使公司及控股子公司贷款本息出现逾期,截至2015年7月14日,二重重装及其控股子公司累计银行贷款等债务逾期金额为86.29亿元。4月30日披露的2014年年报显示,公司去年亏损78.98亿元,净资产-60.76亿元,已出现资不抵债。
2014年已经是二重重装连续第四年亏损,触发了上市公司被动退市条件。5月21日,上交所对二重重装股票(*ST二重)予以摘牌,公司股票终止上市,成为继长油之后又一无奈选择退市的央企,7月20日二重重装股权在新三板挂牌转让。
截至2015年中报,二重重装连续两年严重资不抵债,2014年年报净资产-60.76亿元,2015年半年报-69.75亿元。而母公司二重集团也被拖入巨额资产负债泥沼。年报显示,二重集团2011年至2014年净利润分别为-2.47亿元、-28.14亿元、-32.48亿元和-83.76亿元,亏损不断扩大。
长期亏损导致二重集团偿债能力大幅下降。截至2015年4月29日,二重集团及其控股子公司累计银行贷款等债务为82.98亿元逾期,资产负债率达到136%,处于严重资不抵债状态。
中债资信报告称,二重集团与金融机构的债务重组进程虽然缓慢,但仍在持续推进中。根据此前规划,重组完成后,国机集团会将注入资金及部分业务资产,以扶持二重走出困境。此次二重集团及二重重装被提请破产重整,使得重组事宜“横生枝节”。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