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搜索 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中国捐献人体器官率增百倍 移植量不降反增

2015-09-28 10:49:08来源:民生周刊 分享:
字号:

  米帅身体的下腹部,有一条很长的疤,那里是肾脏的位置。

  这个27岁的男生,枯瘦如柴,沉默不言,几处乒乓球大小的肿块,在几乎可以看到骨头的胳膊上显得十分突兀。米帅的姐姐米米说:“由于长期透析,针眼附近的包块会越来越大。”米米比米帅大4岁。

  6年前,就在那条疤痕的位置,米帅曾经做过一次肾脏移植手术,遗憾的是,这颗健康的肾脏并没有在他体内正常工作。这颗肾脏的罢工,让米帅一家再次跌入绝望的谷底。

  年纪虽轻,米帅透析的历史却已有6年。2009年底,由于浑身疼痛,呕吐不止,米帅被家人送往西安市西京医院,并最终确诊为肾衰竭。这6年里,米帅每天都在期盼着一样东西——一颗配型合适的健康肾脏。

医生正在给患者进行器官移植手术治疗。

  登记不等于能够捐献

  就在米帅等待肾源的6年里,我国百万人口年捐献人体器官率增长了百倍,这是日前召开的“中国器官获取组织联盟大会暨国际器官捐献论坛”上发布的一项数据。

  这次大会还达成了一项共识。

  在北大人民医院科研教学楼一间从里到外摆满研究资料的办公室里,作为此次大会主持人,北京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朱继业为记者陈述了这份“广州共识”的内容:中国每年约有30万患者因器官功能衰竭等待器官移植,但每年器官移植手术仅为1万余例。捐献器官数量同需要器官移植治疗的患者数量相比,仍存在巨大差距。

  朱继业表示,登记不等于就能够捐献。“比如,去红会登记,一旦死去,愿意捐献肾脏和肝脏,但也许二三十年后才会死去,死的时候如果没有在医院,或者死于肿瘤,肿瘤病人是不能捐献的,或者有严重的感染,或者其他不符合捐献的情况,登记的人数与器官移植的需求是不可比的,没有参照的价值。”

  30:1的比例,使得很多人在无望的等待中死去,米帅曾经是幸运的,有幸成为受捐者。

  2009年12月,米帅的病情确诊后,米米一直在替弟弟搜集有关器官移植的各种信息,并分别在西安市唐都医院和西安市西京医院排队等待肾移植。

  米米说,等候期间,经常接到来自两家医院的短信通知,“有时候等很久也等不到任何消息,有时候一周甚至可以接到两三次通知,因为医院也无法提前得知用于移植的肾脏是什么血型,所以被通知到的患者需要空腹去医院等待,如果血型合适,就可以马上做手术。”

  在若干次配型不合适之后,米米说,她也记不清总共来来回回医院多少次,米帅终于等到了适合他的O型血肾脏。

  “肾脏移植手术相对肝脏移植手术来说比较简单,比如手术前通知患者中午要空腹,那么傍晚的时候就可以做手术,原来的肾脏并不切除,不用全麻,甚至可以清醒地说话。”朱继业介绍。

  2010年6月,米帅的体内终于被移植进了一颗健康的肾脏。

责编:邢若宸

关键词:器官获取,朱继业,器官捐献,OPO,长期透析 聚合阅读
分享/关注:
评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