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弹是最好的遗产”
抗战时期的张震
在敌后,与日军之间“扫荡”与“反扫荡”的斗争是一场长期拉锯战。例如1942年冬天日军发起大规模“扫荡”,短短33天内,双方交战37次。到1945年,“反扫荡”斗争依然十分激烈。2月中旬,张震接到报告,日伪军将集中兵力,“扫荡”刚恢复不久的豫皖苏抗日根据地。他当机立断,亲自率31团北上。
在正面阻击战中,张震在最前线观察敌情,被一颗流弹打入右肩胛下,顿时鲜血直流。张震不以为意,让军医简单包扎后,继续指挥战斗。这一战,毙伤敌伪军50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10挺、步枪300多支,拔除了两个日伪军据点,可谓大胜。
但在负伤后,他总觉得右臂隐隐作痛。1946年2月,张震找到机会到医院寻医。X光透视后发现,当时打中他的那颗子弹正横在肩胛之下,需要动手术才能取出来。张震却挂念随时可能爆发的内战,决定暂不手术。没想到,这一拖就是近10年。手术取出后,张震将这颗子弹交给夫人保存。他说,这是留给孩子们最好的“遗产”。
宿南战役打出经典战例
1944年8月,淮北抗日根据地领导人合影。左起:刘瑞龙、彭雪枫、邓子恢、张震、吴芝圃。
1945年5月,张震打出了他抗战期间的经典指挥战例——宿南战役。此战旨在围歼伪军第15师,“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然而,伪军15师在宿南盘踞5年多,不断修建据点,战斗经验颇为丰富,而且有6个团的兵力。而新四军11旅仅有两个团,即便加上9旅27团和师直骑兵团,也只有4个团。
在敌后作战多年,张震已深谙“集中优势兵力”的道理。为稳妥歼敌,张震电令所属8个县总队主力,急速向宿州以南地区集结。援兵加上主力4个团,共达到13000余人,兵力成倍于敌方。而后,他开始布置“攻点打援”战术。
攻点打援,是指围攻敌军一个据点,以此为诱饵,吸引其他敌方的敌军增援,其目的不仅在于攻下据点,还在于歼灭增援的敌人。这项战术对指挥员要求极高,“攻点”“打援”双方要兼顾,必须对战场局势走向有极其准确判断,对兵力进行合理分配。1945年5月22日凌晨,张震率31团猛攻任集据点,经过2小时激战,全歼敌军特务3团。与此同时,27团埋伏于敌军增援路上,全歼增援部队。宿南战役的第一仗,张震取得完胜。
从5月21日至7月1日之间,张震率军连续作战40天,全歼伪军第15师。其中,一连以90人牺牲、仅16人生还的代价消灭伪军一个团,一战成名,“攻坚英雄连”的称号即由此而来。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