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延安为何被视作中国的“希望”?——国际友人和进步人士眼里抗战中的延安
新华网西安8月24日电(记者刘书云 姜辰蓉 陈晨)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作为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所在地的延安,成为世界关注的中心。许多国际人士冲破重重封锁,来到这一中国革命的圣地,向国内外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解放区军民的抗战功绩。这些远方来客,尽管国籍、肤色、语言、政治观点不尽相同,但他们却向中国革命伸出援手,并与中国人民结下了深厚友情,加速了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胜利进程。
延安才是中国抗战胜利的希望之城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局部抗战爆发。1936年,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之后,国际上的有识之士开始关注:重庆和延安,谁才是中国抗战胜利的希望之城?
为了寻找答案,1936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来到陕甘宁根据地进行了4个月的采访。斯诺在延安的窑洞中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不久之后,我发现我的每一天都在这个窑洞里结束或开始。”
斯诺全面考察了中国共产党对日益迫近的中日战争的见解、红军将士的军事政治素质及中国共产党和革命根据地的建设等问题。他写下了介绍中国革命的第一本著作《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这本书一经问世立即成为畅销书,向世界传递出中国共产党人的主张。
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会见德国记者汉斯·希伯时感言:“当其他人谁也不来的时候,斯诺来到这里调查我们的情况,并帮助我们把事实公诸于世……我们将永远记住他曾为中国做过一件巨大的工作。他是为建立友好关系铺平道路的第一人。”
在斯诺的影响和带动下,到延安访问的外国记者和作家、学者越来越多。1937年4月,斯诺夫人海伦·斯诺到达延安,从1937年5月3日至9月7日,她采访了60多位红军将领,向全中国和西方世界宣传毛泽东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她还目睹了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参加抗日战争的历史性变迁,写下了《红色中国内幕》(即《续西行漫记》)和《延安采访录》等著作。
“中国抗战开始了。我站在延安古城的城门口,望着身穿灰布、青布制服的红军男女战士们,一队一队步伐整齐面孔严肃的游行行列走过。他们给我的印象是我这支秃笔难以描绘的。”这是美国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记述中的延安军貌。
来到延安的远客们看到的是,士兵、学生和工人的队伍,浩浩荡荡。他们听到是,军人们喊着,“打倒日本鬼子”“为收复故乡而战”“抗日万岁”。他们感受到的,是延安的星星之火一经点起,就会变成燃成熊熊烈焰。
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赵红说,国际人士之所以对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产生敬佩之情,是因为延安官兵的积极向上、军队的平等和谐、中共领导人的平易近人,这些都让他们耳目一新,清新之风与重庆截然不同。同时,八路军在没有援助的基础上自力更生,且战斗力惊人,令他们折服。
“当时很多记者都判断,未来中国的命运属于共产党。官兵平等、官民平等、优待战俘,都在延安得到了很好贯彻。”赵红说。
责编:许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