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在北京举行的“2015中国农村发展高层论坛”上,与会官员、学者热议中国当前存在的“三量齐增”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有限的耕地和自然资源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目标。2014年粮食产量达到了1.2万亿斤,比1978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94%。我国粮食已经实现十一连增,年产量近年稳定维持在1.2万亿斤以上,成就非凡。
然而,在粮食产量节节攀升的同时,我国粮食进口量同样增速迅猛。数据显示,2014年全年全国粮食进口首次突破1亿吨大关。来自海关总署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累计进口包括小麦、玉米、大麦在内的谷物及谷物粉1629万吨,同比增长超过60%。
在粮食产量、进口量“双增”的同时,我国粮食库存总量近年来亦达到历史高位。资料显示,过去10年,国内粮食产量年均增长率不到3%,但库存增长率则超过8%。一些粮食主产区面临巨大的收储压力,部分品种出现了阶段性过剩的情况。
我国粮食正呈现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反常现象。
在不熟悉粮业的人看来,我国粮食产量既然不断增长,进口就不该保持高位;如果进口不断增长,那么库存就不太可能加大。
如何理解“三量齐增”的现象?为何构建新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8月4日,记者专访了连续12年参与一号文件起草的农业部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
当下我国的粮食安全形势总体是好的
《中国经济周刊》:目前呈现的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反常现象是不是说明我国的粮食安全出现了问题?
宋洪远:我国当前的粮食安全状况总体是好的。粮食生产连续11年增产,人均粮食占有量连续4年超过400公斤,与此同时,库存和进口量都在增加,那么,在粮食生产增长的同时,为了保护农民的种粮利益,使农民能够增产增收,所以库存储备增加。在粮食增产、库存增加的同时,由于我国粮食价格高于国际价格,所以导致进口增加。
不管情况如何,从粮食产量和人均占有量来看,目前我国粮食安全状况总体是好的。数量是充足的,供给是有保障的,人们的需求是能够满足的。从供求平衡状况和居民的满足程度看,当下我国的粮食安全状况总体上是好的。
未来我国的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面临四大挑战
《中国经济周刊》:“三量齐增”本身不是粮食安全问题,那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问题?
宋洪远:“三量齐增”并不是粮食生产本身出了问题,折射出来的是我们在粮食储备和粮食价格政策方面需要调整和完善,需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来看,中国的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从生产和供给的角度看,主要面临着以下四个方面的挑战和压力。
一是耕地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中国对建设用地的需求不断上升,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短期内难以逆转,这将削弱我国粮食生产和供给的基础,国土资源部2013年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过去13年,中国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了4178万亩,占用的绝大多数都是优质耕地,尽管政策上倡导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追求耕地占补平衡,但在实际操作中,受土壤污染和耕地占优补劣等因素的影响,耕地质量下降的问题也难以在短期内根本解决。
二是水资源短缺和部门间竞争加剧。中国的粮食生产也受到水资源短缺的制约,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耕地亩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从发展趋势看,人口增加、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将导致非农业用水需求量增加,农业用水比例将不断下降。水资源短缺和部门间的用水竞争,迫切需要农业部门提高用水效率。
三是资源分布不均与生产布局结构性矛盾突出。中国的水土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进一步加剧了地少水缺的资源紧缺矛盾。据统计分析,长江以南地区水资源拥有量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83.2%,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30%;长江以北地区,水资源拥有量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6.8%,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70%。长江以南地区粮食生产逐步退出,长江以北地区已逐步成为粮食和农业主产区,面对水土资源区域配置的结构性矛盾,保持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四是粮食生产经营成本不断上升。首先是土地流转价格上涨。随着多种形式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耕地的流转规模逐步扩大,流转速度不断加快,土地的租赁费用也持续上涨,亩均土地租赁费用从2009年的174元上升为2013年的880元。其次是农业用工工资上升。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民工工资持续上涨,从2000年到2012年,农业劳动力工资年均增长20%以上,农业用工成本占农业生产成本比重从35.5%提高到39.7%。第三是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也带来了农业生产成本的上升。2000年到2012年农业机械成本迅速上升,占农业生产物质费用的比重从14.9.%提高到29.6%。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