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受伤
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大,令投资者们几乎放弃了资本市场的其他领域,而热衷于押宝美元。受此影响,无论是黄金、石油等大宗商品,还是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货币,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
美元的强势表现令市场产生了更多期待。如今甚至已有人预测,美元指数将在2016年上升至120.00。
当记者就此问题询问约翰·巴克的看法时,他笑道:“任何可能都是存在的,现在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太大,美元指数的走势有可能以完全超出市场预期的速度演绎大牛市,毕竟美元指数的历史最高点曾一度达到160以上。”
不过,约翰·巴克同时表示,美元指数也有可能在某个无法预测的时间点转入下行通道,就如三年前黄金牛市的结束一样。
而无论市场对美元未来是看涨还是看跌,在美元指数的狂热行情下,其对全球经济的杀伤力令人忧虑。
美元指数节节攀升,国际金价持续跳水。国际现货黄金价格在7月24日跌破1100美元/盎司,一度触及2012年2月以来的最低点1077美元/盎司;而COMEX黄金期货价格报收1085.6美元/盎司,比2011年时的最高点1889.7美元/盎司累计下跌了43%。如今,市场对于国际金价将跌破1000美元/盎司有着高度一致的预期。
同样,受到美元不断走强的冲击,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一路狂跌。路透核心大宗商品CRB指数跌至199.81,刷新2003年12月2日以来新低。
原油的跌幅更是“独占鳌头”——布伦特原油价格回跌至50美元/桶。8月3日,9月交割的布伦特原油期价下跌5.15%至每桶49.52美元,创7月6日以来最大单日跌幅,也是1月29日以来最低价格。纽约商品交易所9月交割的原油期价下跌4.14%至每桶45.17美元,距今年3月触及的6年低点仅差2美元。
在标普道琼斯指数公司追踪的24种大宗商品价格中,有23种都在7月份出现下跌。尽管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是由一系列因素造成的,但是美元持续升值以及继续升值的强烈预期同样令大宗商品价格不断承压。
而大宗商品价格持续的颓势已经对商品货币造成极大的冲击,进而对这些商品货币国家经济带来重压。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3国货币过去一年至今已经录得了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为严重的贬值幅度。
8月3日,加元兑美元一度下跌0.5%至1.3175,为2004年8月份以来最疲软水平。与此同时,澳元和纽元均跌至6年低点附近。尽管,8月4日澳大利亚央行在议息会议结束后宣布维持利率不变,令澳元兑美元反弹至0.7427。但是,市场分析人士依旧普遍对这些商品货币保持悲观看法。
近日,奥本海默基金公司在最新报告中表示,商品货币的下跌进程远未结束。报告指出,加元未来三年内可能出现14%的跌幅。澳元兑美元汇率将在同期跌至60美分左右,新西兰元将跌至50美分。
奥本海默基金公司全球多资产集团的基金经理Alessio de Longis表示:“在G10范围内,我依然保持3个币种的空头仓位,那就是澳元、新西兰元和加元,即便大宗商品企稳,我认为这种疲软还会促使这些国家进一步放宽货币政策。”
而随着商品货币的持续贬值,这些商品货币国家的经济也开始遭遇困境。受到大宗商品价格集体暴跌和最大贸易伙伴国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压力,澳大利亚经济正面临衰退的威胁。对于澳大利亚央行而言,这是继1991年该国经济衰退以来,他们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局面。根据彭博上月调查所得预期中值,澳大利亚未来12个月陷入衰退的概率接近20%,最高概率预估是30%。
前美银美林首席澳大利亚经济学家Saul Eslake在两年之前曾经预计,随着矿业投资热潮降温,澳大利亚经济2015年或2016年陷入衰退的概率有25%,现在他依然坚持这一观点。
与此同时,欧元区及日本的经济同样受到了强势美元的威胁。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欧元汇率累计下滑20%。美银美林日前发布报告指出,欧元兑美元将在今年年底跌至平价。
而从2011年的高点以来,日元兑美元的贬值幅度已经达到65%。目前,日元兑美元的汇率徘徊于125左右。市场普遍认为,日元的贬值趋势仍将持续。
德意志银行策略师Taisuke Tanaka认为,即便日本央行不扩大量化宽松的规模,随着美国经济走强和联储日益接近加息时点,日元也将继续贬值,2016年日元兑美元可能跌至130。
“尽管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都希望通过货币贬值来刺激通胀,但是在债务危机阴影笼罩以及全球经济基本面不佳的情况下,目前依旧难以看到两个地区通胀率能达到央行所设定的目标,反而更多地需要担心可能陷入通缩的风险。”约翰·巴克表示。
新兴经济体失血
资本外逃向来是搅乱新兴经济体资本市场的最大利器,而美联储加息的预期促使美元回归强势,这导致了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大量涌入新兴经济体的资金开始大规模地撤离
显然,货币贬值最糟糕的还不是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加拿大这样的发达经济体,而是新兴经济体。自美元从2014年初开启牛市行情后,拉美国家的货币就出现了断崖式的暴跌。
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摩根大通新兴市场货币指数跌至自1999年创立以来最低水平,其中拉美新兴市场国家成为货币贬值的“重灾区”。巴西雷亚尔今年以来跌幅达20%,7月27日创下12年来低点;智利比索兑美元汇率也跌至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最低水平;墨西哥比索也未能幸免,其汇率创历史新低。
约翰·巴克告诉记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以及美元持续走强是拉美国家货币暴跌最直接的原因。
“拉美国家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大宗商品出口。由于石油、铁矿石、铜等大宗商品进入漫长的下跌周期,拉美各资源出口国的外汇收入不断减少。巴西的铁矿石、智利的铜矿、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的石油等等,几乎每个拉美大国的经济都与大宗商品紧紧地捆绑在一起。”约翰·巴克说。
“而美联储加息的预期促使美元回归强势,这导致了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大量涌入新兴经济体的资金开始大规模地撤离。资本外逃向来是搅乱新兴经济体资本市场的最大利器,而从2013年下半年就开始出现的大规模持续的资本外流,对拉美国家货币造成重创。”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近日对超过40个国家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巴西人对未来经济形势最为悲观。
作为拉美地区最大经济体和金砖五国之一的巴西,曾经的经济奇迹正逐渐消退。自2014年经济陷入衰退后,经济学家及市场分析人士普遍认为,2015年,巴西经济将陷入25年来最糟糕的衰退。
而原本以安全、稳定著称的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因经济形势不佳而治安事件频发。智利自由和发展智库研究员弗朗西斯科·克莱说,包括智利在内的整个拉美地区各国货币贬值、经济低迷、社会动乱,已经形成了恶性循环。
这种经济的恶性循环似乎具有蔓延性。进入2015年,亚太各国同样开始面临货币贬值、通胀高企、经济减速的糟糕局面。追踪亚洲10种主要货币的彭博-摩根大通亚洲货币指数已经下跌0.2%,是2010年以来最低。
目前,韩元处于领跌状态。韩国第二季度经济增长2.2%,低于预估并且连续第五个季度减速,也是近6年来韩国最低的经济增速,这令韩元兑美元一度下挫1%至3年低谷,马来西亚林吉特以0.4%的跌幅紧随其后。泰铢兑美元也下跌了0.4%,在7月中旬跌破35.00整数关口,创下自2009年以来的新低。印尼盾则创下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水平。
而资本大鳄们更似乎看准了新兴市场货币将持续贬值的未来趋势而纷纷押注空头。目前市场对新加坡元的悲观情绪升至3月底以来最高,空头押注升至六年高点。菲律宾比索空头仓位触及10个月高点。
“这一轮经济增速下行的经济周期很可能刚刚开始而已,而非即将结束。在经济下行周期中,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要面临极大的挑战。随着经济增速的不断减速,资本外逃的现象只会越来越严重。而发展中国家往往很难较快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更多只能被动地随波逐流。”约翰·巴克指出,“美联储还未正式启动加息,后续美元继续走强的动力依旧强劲,新兴市场货币后续继续贬值的可能性很大。”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