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情报部门对外交谈判不乐观
日本人当然明白,随着德国的败亡,苏联进攻关东军的可能性正与日俱增。1944年11月6日,斯大林在演讲中指责日本为侵略者,已经引起了日本方面的关注。据说日本并未获得雅尔塔协议的准确情报,但也听到斯大林向美国人保证在对德战争胜利后3个月对日开战的传言。日本陆军的情报部门早在1945年2月下旬就注意到,苏联正从欧洲大量调兵到远东。4月5日,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通知日本驻苏大使佐藤,苏联将不再延长苏日中立条约。当然理论上条约还有一年时效。据说莫洛托夫还向日本人保证:“只要日本方面遵守条约,苏联方面在今后一年内也会继续遵守该条约。”此时,太平洋战局对日本已相当不利,美军也在冲绳登陆,如果苏联再背后捅日本一刀,那绝对是毁灭性后果,如有一线可能,都应避免这种情况。基于此种认识,佐藤向日本国内发回过于乐观的报告,认为只要应对得当,苏联暂时不会参战。
一贯态度强硬的日本陆军,居然也站出来支持外务省的观点。4月22日,陆军参谋次长河边虎四郎拜访了外务大臣东乡茂德,表示:干脆拿出对苏联有利的条件,不仅要防止苏联参战,甚至还要反过来利用苏联为日本打开一条求和之路。为此即使让出满洲和库页岛也在所不惜。这一方针在1945年5月14日被作为国策确定下来。此后,日本外务省就据此忙活去了。其中包括与苏联驻日大使马立克的马拉松式会谈。
日本陆军的上述表态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到战争末期,日本军队的总规模达到创纪录的700万人,其中400万部署在本土。要与全部只有八九十个师的美军较量一番,还算有可能。可如果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炮兵和经验最丰富数量最多的坦克军团、总兵力1000万人的苏联红军也参战,日本陆军完全没有招架的余地。反过来说,如果苏联愿意帮助日本,则美国也不得不接受对日本较为有利的和平条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日本帝国的命运取决于苏联的态度。
但陆军军事情报部门对外交谈判的前景并不是很乐观。日军发现,德国投降后,苏联还在加速增兵。至8月,依据日本情报人员的目击记录,参谋本部判断苏联共调来800-1000列军车。到8月初,估计苏联在远东已经集结了160万军队,4500辆坦克和6500架飞机。
而根据苏联战后发布的数字,远东苏军实际兵力近175万人,坦克和自行火炮5250辆,作战飞机5171架。日军的情报判断基本正确。
1939年9月18日,苏军和日本关东军根据双方“关于诺门坎地区的停战协议”进行交涉
大本营时而清醒时而陷入幻想
根据所获的情报,日本陆军一面利用外务省与俄国人周旋,一面开始认真准备对苏作战。日本大本营陆军部在5月上旬判断,苏联可能在夏季后发动对日攻势。俄国人的具体进攻时间,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可能利用美国进攻日本本土的时机;二是会选择在冬季变冷前行动;三是苏军需要使用40个步兵师外加大量装甲部队和空军作为基干,要运送这么多部队,需要4-5个月时间,完成集结大概在6月底或7月底,加上战备时间,苏联可能在八九月间开始进攻。
5月30日,大本营陆军部向关东军下达对苏作战要点:关东军在满洲和朝鲜的防御战,应该服务于保卫日本本土的总任务。为此,关东军不需要死守国境线,而应该收缩兵力,固守长春—图们以南,以及大连与长春以东地区,并以通化地区为核心阵地。也就是说,所谓“满洲国”四分之三的地盘都要逐步放弃(实际战斗开始后,大本营陆军部又指示关东军可以放弃满洲,只需死守朝鲜)。总之,保证日本本土决战才是关键。
1945年7月1日,日本最高战争指导会议所做的“世界局势判断”要点如下:苏联随时可能和日本翻脸,如果遇到局势特别有利的时机,也就是日本陷入绝境而苏联所需付出代价最小的时机,苏联出于和美国在东亚抢地盘的目的,也可能提前动手进攻日本。1945年夏秋后将是开战的最危险时段。但“世界局势判断”又认为苏联也可能帮助美国在外交上对日本施压,以求兵不血刃地达到目的。这种观点显然与当时日本外务省竭力拉拢苏联来达成对美媾和有关。在这一大环境下,日本陆军做出局势判断,认为虽然1945年八九月后关东军的处境非常危险,但1945年年内苏日开战的可能性不大。
但在7月下旬,日方观察到如下动态:一.苏联向远东运输战斗部队似乎已接近尾声。二.苏联将驻日本的妇孺撤回国内。三.中共八路军试图渗透到“满洲国”,此点似乎可以反证苏联的意图。日本大本营据此做出新的判断:苏联对日开战只是时间问题,但鉴于苏联在苏德战争中损失太大,为了避免严重伤亡,因此一定会选择极端有利的时机。而这又取决于美军的动态。
波茨坦会议期间,大本营陆军部进一步推测,苏联可能于初秋(8月底)前后进攻的可能性最大。尽管日本陆军中央判断形势紧迫,关东军自身却显得有些麻木。6月,大本营第5课课长白木飞到长春,强调初秋开战的危险性,甚至认为更早开战也有可能。但关东军参谋长秦彦三郎却回应说不必过于紧张。关东军内部也认为战争拖到1946年爆发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责编:许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