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政治生态,“破”之后,如何“立”?

2015-08-07 09:54:12 人民论坛
分享:

1438913218442340.jpg

  中国官场从来不缺“聪明人”。在部分官员看来,会不会做事不重要,会不会来事才是关键。有的人做官则一心玩弄权术,溜须拍马。结果,投机钻营的人兴风作浪、春风得意。官场“潜规则”,看起来无影无踪,却又无处不在,听起来悖情悖理,却可畅通无阻,成为腐蚀党员和干部、败坏党的风气的沉疴毒瘤。

  八项规定以来的官场变化,为官员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日渐形成的新的政治生态中,官员们在逐渐迎接一种新的规则。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

  官场“新规矩”下,如何调整心理预期、厘清干事思路、确立为官目标,成为无数党员干部必须思考的问题。思响哥今天就聊一聊,重塑政治生态,“破”之后,如何“立”?

  百位干部为官心态调查

  初衷:幸福、稳定、实现抱负

  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通过梳理近百位官员的访谈发现,比较有代表性的为官初衷主要有以下几种:85.3%的受访者认为自己为官的最初动力是“为了让自己和家人过上更幸福的生活”;78.1%的受访者选择“工作稳定,带有光环色彩”;72.6%的受访者选择“实现自己的从政抱负”;65.8%的受访者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另有89.3%的受访者提到“希望能为基层建设贡献力量”。

  渴望:当官发财

  当问及“据您观察和了解,在您所处地区的干部队伍中,有多少人还抱持当官发财的心态”时,在受访者看来,这一比例约为25.4%。其中,不少官员因当官“油水”变少,个人私欲无法得到满足,因而更加消极工作、人浮于事。还有一些领导干部“明腐”少了,就将主要精力放在“行暗腐、受雅贿”上,抱着混日子的心态,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当官发财两条道,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权力一旦与金钱联姻,一旦让钱绑架了权,就会走形变样,走上权力寻租的不归路。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党的“紧箍咒”越念越紧,怀有当官发财念想的干部在心态上有一定扭转,但并没有完全改变

  实际:“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干事”

  高压反腐下,有的官员不求多做事、做实事,只求稳稳当当、不犯错误,工作不求创新,不求改革,坐等上级所谓的“安排”;“搞定上级就搞定一切”这一心态依然很有市场。访谈中,有35.4%的受访者表示身边有抱持此种心态的官员。

  访谈中,还有56.1%的受访者流露出一种“被动不作为”的无奈心态,值得重视。有的官员看似整天忙忙碌碌,实则是装腔作势给人看,心思压根不在做事上,就连每年的工作计划、总结都是一样,不一样的只是日期和一些数据。“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干事”,“不求过得硬,只求过的去”的消极不作为心态依旧盛行,得票率高达64.7%。

  据反映,在现实工作中,各个部门“有利则争、无利则推”的现象较为普遍。各单位公务人员也只能遇事论事,甚至是盲人摸象。很多责任心强、有正义感的公务员面临这样的困惑:很多不该管的事要管,即使是欠别人人情,也要帮忙管;很多应该管的事情,却因为其他部门的阻挠或一些领导的招呼而不能管、管不了

  十八大以来的官场“负效应”

  根据组织行为学的激励理论,稳定的工作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激励强度会产生积极的影响。稳定的工作环境也能够为从业人员带来可预见的报酬。这种报酬既包括外在报酬,如工资、职务、安全感等,也包括内在报酬,如个人能力的提升、个人成就感、良好的社会信誉、对社会作出的贡献等。

  这一原理对于政府官员这一职业群体也同样适用。只是由于公共组织的特殊性,除所在单位的微观工作环境外,宏观的外部政治生态也对公务员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一个健康稳定的政治生态必然会对公职人员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起到较好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在中央八项规定持续推进、反腐力度不断加大、从严治党、依法行政日趋严格等高压态势下,传统的工作方式不仅受到相当大的约束,甚至会触碰“雷区”,而且以往可预见到的各种或明或暗的好处几乎烟消云散。因此,在当前政治生态环境的转型时期,上述两方面因素的叠加,无疑会导致许多官员“不作为”、“滥作为”、“慢作为”的出现。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