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政治生态,“破”之后,如何“立”?
2015-08-07 09:54:12 人民论坛重塑政治生态,指标也要治本
自去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指出“政治生态”的重要性,并特别强调在当前形势下“重构政治生态的工作艰巨繁重”。因此,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刘旭涛提出,重构政治生态要从系统思维的角度,全方位思考和分析各种影响政治生态的因素,并持续改进和完善。
“决策-执行”上下联动
上治决策,下治执行
决策和执行是公务员日常工作的两大重要领域。决策和执行方面的制度设计好坏如何,两者之间是否有效衔接,对公务员的行为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上治政策”就是指上级领导要着力完善决策制定机制。通过决策前的科学论证、民主协商、多方听证等方式,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通过建立决策的统一协调机制,使决策执行过程中的相关责任主体能够落实到位;通过任务目标、行动方案、人员和资金保障的具体细化,使决策方案更加细化。在上级的决策机制更加科学和完备的前提下,负责执行的下级官员才能有所作为。
“下治执行”就是指下级官员能够严格依法依规按照决策方案有效执行。通过执行程序的科学设计,保证各项决策任务的有效落实;通过执行过程的公开透明,保证严格按照程序办事和有利于上级和社会各界的监督;通过科学的绩效评估,保证取得预期的执行效果;通过有效的反馈机制对不适宜的决策作出必要的调整和修正。
“激励-约束”内外兼顾
内塑动力,外施压力
激励解决的是“想干”、“愿意干”的问题;而约束解决的是“必须干”、“怎么干”的问题。仅有约束而没有激励,则可能导致官员的“懒作为”、“慢作为”甚至“不作为”。
“内塑动力”是指一个人的努力工作必须要靠内在的动力来驱动,即所谓的激励因素。解决官员的激励问题,必须要从多个角度、多个渠道挖掘公务员的激励资源。从目前的情况看,除了要根据公务员职业特点设计合理规范的薪酬制度外,公务员的从业安全环境、职业归属感和成就感、职业精神等方面亟待改善。当然,加强公务员群体的理想信念教育、提升政府官员的道德标准是进一步的升华。
“外施压力”,就是要通过建立有效的外在约束机制,防止公务员慢作为、懒作为、不作为。外施压力重点要解决的是促使公务员的行为更加规范、更加有效。要通过规范政府的权责体系,切实将权力关在笼子里,尽可能减少公务员的自由裁量权,做到依法依规办事;通过政务公开实施阳光行政,促进全社会对公权力行使的全方位监督,防止权力任性滥用;通过完善政府绩效管理,强化督促检查和责任落实。
发挥榜样效应
力推“改革促进派”
从宏观上看,力推“改革促进派”是全面深化改革事业的要求。从微观上看,力推“改革促进派”是抵制“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要求。力推“改革促进派”举措可以形成直接匡正“不敢干”之风的文化氛围和政治生态,形成积极的制度文化。实现这一目标,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朱国云提出要把握三个关键层面:
教育引领
组织文化建设的本质是在成员内心深处形成一种积极的信念和价值观。具体举措可以包括:将“为官有为、积极履责、敢于创新”纳入到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部署之中;通过领导带头、榜样示范等方式营造一种力推“改革促进派”的氛围,使之成为领导干部选拔、绩效考评、监督问责的基本依据;对“为官不为”者进行详细、准确的“画像”,形成典型案例,强化各级组织和部门对“为官不为”危害的认识。
行动体验
组织文化可以塑造成员的行为,须通过实践过程来使各级组织和部门深刻认识到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危害,体认到“为官有为、积极履责、敢于创新”对于全面深化改革事业的重要性,在实践中“习得”积极的服务意识、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进而使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追求职业的卓越,都争做“改革促进派”。
制度保障
具体而言,力推“改革促进派”需要建构的制度基础包括如下几方面:一是责任机制的健全和完善,如绩效考评、干部选任以及监督问责制度的完善,使“改革促进派”脱颖而出,令“不敢干”群体无处隐藏。
学者说
刘旭涛认为,政治生态环境的转型,既是环境的转变,也是身处环境中的人的转换和适应,两者之间的互动必然会形成一种新的平衡和常态,但这一互动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很难做到“一步切换”到位。
在这一时间内,一方面中央要强化顶层设计,拿出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是否可以参考法律上的“法不溯及既往”原则,在新法替代旧法、新规矩替代旧规矩的过程中,给予一些官员“改过自新”的机会,为新政实施提供更加安全的政治生态环境?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