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现实是严峻的。乔治·汉弗莱很快就向麦克米伦发出了最后通牒:“英国要么立即停火,要么靠英镑打仗……除非英国接受联合国停火协议,否则美国将切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给英国贷款的渠道,美国进出口银行也不会提供贷款,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也不会为支持英镑出力。”
在接下来的两个星期里,英国政府一直在推诿,它表示接受停火协议,但仅同意撤出一个营的兵力。资本管控延缓了储备的外流速度,但引来了众多赌注英镑贬值的投机者。考虑到英镑可能贬值的情况,购买英国商品的外国买家要求延期付款,而向英国销售商品的卖家则要求提前付款。
妥协是痛苦的。保守党后座议员团体“苏伊士集团”(Suez Group)并不愿意承认英国已经失去第一位阶地缘政治强国地位的事实,强烈反对撤离全部军队。英国向美国寻求金融支持的承诺,以便确保内阁在撤军问题上达成一致。但艾森豪威尔仍要求英国政府给出具体的撤军日期。
所有人都知道危机会在12月4日进入最严峻的时刻,因为在这一天,麦克米伦将会就英国的储备情况发布月度报告。它将会表明英国的黄金和美元储备已降至20亿美元以下,这毫无疑问会引发新一轮的英镑挤兑事件。
迫于这一时间的压力,艾登政府重申了它的撤军承诺,但仍试图避免给出一个确切的日期。它采用了含糊不清的语言向华盛顿保证,“(我们)已经决定准时撤离,而且我们也准备准时撤离”。
12月2日,在财政大臣发布报告两天前,英国内阁同意将12月22日作为撤军的最后时限。第二天,刚刚休假回来的乔治·汉弗莱同意支持英国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款。
基于此,当12月4日麦克米伦作报告时,他可以说英格兰银行的储备已经降到20亿美元以下,但同时也可以声明,美国支持英国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取全部的13亿美元的信贷额度。
12月10日,在美国的支持下,英国的借款申请得到批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行委员会的16名委员中,只有代表埃及的委员投了弃权票。这一行动标志着英镑危机的结束。
这也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曾经的经济大国英国不得不依赖一个更加强大的伙伴,这就是美国。
石油禁运
而除了动用各种手段对英镑进行打击之外,美国使用的另一项“武器”是石油。
苏伊士运河关闭之后,沙特也发动了对英国和法国的石油禁运,导致西欧出现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石油短缺情况。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分析了当时西欧石油供应短缺的具体数量和详细形势。分析指出,美国东海岸每天需从加勒比海湾得到石油35万桶,欧洲的需求是每天45万桶。如最大限度利用所有自由世界的运输能力的话,每天可从好望角运往欧洲80万桶石油。但欧洲仍将面临10%-15%的需求赤字。
尽管西欧面临着日益紧急的石油严重短缺危机,美国国内对于应该采取的政策反应,依然存在分歧。
一种观点认为美国政府应当在西欧最困难的时候提供石油援助,“而不是在苏伊士运河疏通清理之后”;另外一种观点则担心“美国帮助欧洲获得石油,会使阿拉伯国家视同为美国支持英法对埃及的侵略”。
考虑到美国在苏伊士运河危机期间的外交原则,美国非但不支持英法的行动,反而以石油为压力迫使英法撤军,以尽可能快地促成停火。
但美国也在谨慎地观察着英国对这场石油危机的抵制能力。考虑到英美盟国关系会因此次供应危机而受到损害,美国国务院组织了中东石油紧急委员会(Middle East EmergencyCommittee,简称MEEC)来解决欧洲的石油问题,却表示不会立刻投入使用,“原因在于英、法、以对抗埃及的行动”。
与此同时,美国国务院还建议加大美国国内的石油生产,以出口西欧,帮助缓解其石油短缺。由于即使美国国内立即开始生产,将石油运输到欧洲也得15天到30天,那时英法已经撤军,正好可以用于解决供应危机。
最终,还是贫油的西欧盟国首先作出了妥协。英国政府表示“随着美元和石油储备日益萎缩,以麦克米伦为首的英国政府与美国政府在11月末进行了一场讨价还价,结果是一旦12月3日英国军队从苏伊士撤军,美元和石油就再次从美国流向英国”。
在英军完全撤出埃及后的三天,美国启动了MEEC委员会。美国政府随即组织起联合石油公司进行大规模的石油援助。
11月29日,国务院在给美国驻德黑兰总领事的电报中指示:“内政部作出决定,15个美国石油公司将合作起来,对目前运河关闭和管道破坏所造成的石油短缺进行全球性的供应,美国希望尽可能地通过合作来减轻目前在生产和消费国家所产生的后果。”
通过这一做法,美国不仅实现了自己在中东地区的利益,控制了西欧国家,还赚取了巨额的石油利润,可谓一箭数雕。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