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外交官工作是什么?它不只是意味着会见外国政要,出入国宴等高雅场所,非常风光。更多时候外交工作意味着孑然一人,远离亲人,长年累月地呆在异国他乡,不分昼夜地满负荷工作,有时甚至要冒着生命危险去帮助侨胞,到底是因为什么,别人努力往外撤的危险地区,他们却争抢着往里去?今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镜鉴”继续邀请两位外交官讲述他们的驻外经历。读完下面的故事,也许你会找到答案。
日本:“我不怕,我自己开车去接”
▌张智浩
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地区遭遇史无前例的9级大地震,我所在的新潟总领馆所辖领区三县无一例外受灾。福岛核泄漏事故带来了看不见、摸不着、预测不及的危险,不安和恐怖迅速蔓延。灾区也是领区,有着上万名中国侨民!
驱车赶往福岛途中,断裂的高速道路、塌陷的房屋、沿路大包小包匆忙奔走的居民、四处找寻汽油而发出焦躁笛声的车辆,无不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接一个的电话让我的手机电池始终处于严重缺电的红色,只能靠着临时抢购的简易“充电宝”维持。
路旁一处损毁的建筑。
随着事态的进一步恶化,侨民在使领馆协助下开始自愿临时撤离回国避难。饭馆村、南相马市等都是核电站周边半径20公里内的警戒区,今天它们早已几近荒无人烟,破敝不堪。在当时却还有等待援助的中国研修生。
3月的福岛山区,暴雪不止,加之辐射高危,委托的日方大巴公司司机断然拒绝跟随我们深夜前往。情急之下,血气方刚的年轻同事拍拍胸脯:我不怕,我自己开车去接!领馆的中年夫妇领事一把拦住:我们都结婚生孩子了,也不怕辐射会有个什么三长两短,让我们来吧!就这样,凭着几辆容量不大的车,大家硬是把急哭了的研修生们悉数安全转移。
由于损耗过大,一辆好端端的车就在大雪中抛锚途中。车子可以瘫痪,但外交官们这时候必须上紧了发条,咬牙坚持。
前往灾区接送侨民的大巴车玻璃上,贴着一面五星红旗。
放心不下避难所,总领事随时到现场了解情况。话讲得太多,他已经没有了正常嗓音。来到最大的避难所时,他朝着我身边的同事费力地说道,还有含化片么?热心的侨领偷偷地抽空为其还泡了包方便面,不过这碗面一搁就是两天。
为取资料,深夜我和馆里最小的同事从避难所在空无一人的道路上驱车返回总领馆。一个红灯把我俩的车拦了下来。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当我再睁眼时,发现自己和他还停在同一个红灯前。极度的困乏让我们不知错过了多少红绿灯。车再启动时,我竟然发现这位小同事的车走着晃晃悠悠的S路线。
其实,一碗面就可以让人恢复很多体力;哪怕5分钟打个盹儿便能够使人精力不至崩溃。外交官也好,侨民也好,都是人。只是,那一刻,灾民和侨民更是“民”。
历时近10天,地震、海啸灾害和核辐射危机逐渐趋于平静,数千名侨民也有条不紊地乘机临时回国。他们当中,有已经更改国籍的华人,有日本人家属和配偶,有来自台湾地区的同胞。烦躁和争执的个案之外,安全、顺利、包容、和谐成为了这次协助工作的主基调。来自福岛的一批女研修生们在机场泪别时,亲手举起了自己写下的“祖国万岁”的字板。对于忙碌多日的我们,其足矣!
回国研修生们举起“祖国万岁”的字板。
掐指算来,那场灾害已经过去4年多。或许,与索马里、阿富汗、叙利亚们相比,这里的外交工作形势大有不同,但却有着自己的阐释方式。在我看来,正如那场协助撤离工作中最后一批灾民走向大巴车时留下的长长背影那样,在大风大浪和危情时刻,外交官永远有一种牵挂,那就是随时为需要帮助的侨民排忧解难。
(作者曾于2010年-2014年在中国驻(日本)新潟总领馆工作,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责编:许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