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天下太平就好
弱国乱世,何来平安?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12月6日,载沣奉隆裕太后懿旨辞去监国摄政王的职位,垂帘听政的隆裕太后,因此成为即将终结的大清王朝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和终极责任人。
12月7日,时任总理公署秘书的许宝蘅,在日记中记录了隆裕太后与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在养心殿内长达一个小时的对谈。隆裕太后表示:“余一切不能深知,以后专任于尔。”并且任命袁世凯为议和全权大臣,委托唐绍仪为议和代表,负责与南方各省进行和平谈判。
12月28日,全国各地要求清帝逊位的呼声越来越高,隆裕太后召集庆亲王奕劻、袁世凯等王公贵族和国务大臣共商国是。她最后表态说:“顷见庆王等,他们都说没有主意,要问你们,我全交与你们办,你们办得好,我自然感激,即使办不好,我亦不怨你们。皇上现在年纪小,将来大了也必不怨你们,都是我的主意。”说到这里她放声大哭,袁世凯等王公大臣也一同大哭。哭过之后,隆裕太后进一步表示:“我并不是说我家里的事,只要天下平安就好。”清帝逊位的大政方针,至此已经初步确定。
1912年2月2日,许宝蘅在日记中记载,他于当天到总理公署,看到国务大臣到养心殿内与隆裕太后商酌优礼皇室,“闻太后甚为满意,亲贵亦认可”。2月3日,袁世凯将经过隆裕太后认可的《关于大清皇帝优礼之条件》九款、《关于皇族待遇之条件》四款、《关于蒙满回藏各族待遇之条件》七款,分别列为甲、乙、丙三项电告南方议和全权代表伍廷芳。
2月4日下午,伍廷芳、唐绍仪、汪精卫从上海来到南京。当天晚上,孙中山召集各部总次长在总统府讨论。2月5日上午,临时参议院开议优待清室各条件,孙中山委派胡汉民、伍廷芳、汪精卫莅会说明。参议院对该项条款逐条讨论,将《关于大清皇帝优礼之条件》改作《关于清帝逊位后优待之条件》,并对原案中尊号、岁费、住地、陵寝、崇陵工程、宫中执事人员、清帝财产、禁卫军等项进行修改,删去第八款“大清皇帝有大典礼,国民得以称庆”。
2月12日,与许宝蘅同为总理公署秘书的汪荣宝在日记中写道:“本日国务大臣入内请旨发表,同人均来此静候,惴惴恐有中变,比及午,闻各大臣到阁,一切照办矣。”接下来,他抒写了与《清帝逊位诏书》高度一致的个人感慨:“大清入主中国自顺治元年甲申至今宣统三年辛亥,凡历十帝二百六十八年,遂以统治权还付国民,合满汉蒙回藏五大民族为一大中华民国,开千古未有之局,固有全国志士辛苦奔走之功,而我隆裕皇太后尊重人道,以天下让之,盛心亦当令我国民感念于无极矣……匕鬯(音同“唱”)不惊,井邑无改,自古鼎革之局岂有如今日之文明者哉?”
许宝蘅也在当天日记中写道:“ 二百六十八年之国祚遂尔旁移,一变中国有史以来未有之局。”
2月16日,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说:“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国已经正式成为一个共和国。历史上很少见到如此惊人的革命,或许可以说,从来没有过一次规模相等的、在各个阶段中流血这样少的革命,革命的最后阶段是否已经达到目的,这是未来的秘密……我们希望,这会给中国带来一个它所期望的进步的稳定的政府。”
不是亡国罪人
逊位诏书颁布10天后,上海《申报》于2月22日以《清后颁诏逊位时之伤心语》为标题报道说,2月12日,《清帝逊位诏书》由袁世凯在养心殿内呈献给隆裕太后,隆裕太后阅未终篇已泪如雨下,随后交给军机大臣世续、军谘大臣徐世昌盖用御宝。此时反对逊位共和的恭亲王溥伟自请召见,隆裕太后表示说:“彼亲贵将国事办得如此腐败,犹欲阻挠共和诏旨,将置我母子于何地!”此时无论是何贵族,均不准进内,于是盖用御宝陈于黄案。“清后仍大哭。清帝时立清后怀中,见状亦哭,袁世凯君及各国务大臣亦同声一哭”。
9月11日,黄兴、陈其美一行人在袁世凯和孙中山的邀请催促之下来到北京。当天晚上,满清皇族奉隆裕太后旨意,在金鱼胡同那桐住宅举行欢迎会,黄兴在答谢词中表示,辛亥革命不过3个月就实现南北统一、五族共和,“全赖隆裕皇后、皇帝及诸亲贵以国家为前提,不以皇位为私产,远追尧舜揖让之盛心,遂使全国早日统一,以与法、美共和相比并。”孙中山也当场表示:“孝定景皇后让出政权,以免生民糜烂,实为女中尧舜,民国当然有优待条件之酬报,永远履行,与民国相终始。”
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病逝,享年46岁,袁世凯下令全国下半旗志哀3日,文武官员穿孝27日。参议院除下半旗外,于2月26日休会一天。在参议院议长吴景濂倡议下,民国政府于3月19日在太和殿召开国民哀悼大会。灵堂上方悬挂着“女中尧舜”的白色横幅,灵堂正中摆放隆裕像。穿着清式丧服和现代军服的仪仗队在灵堂前左右站立。已经逊位的宣统皇帝,为皇太后上谥号为“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随后将她与光绪皇帝合葬在河北易县的崇陵。
然而,隆裕太后去世后,《清帝逊位诏书》中明确规定的“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音同“义”)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的“大中华民国”,始终没有完整全面地建设完成。随之而来的是南方国民党与袁世凯北洋军阀之间,反复不断的国内战争。而被动主持中华民国共和大业的隆裕太后,更是被各种各样的历史叙述和小说传奇,妖魔化为一名宫廷妒妇和亡国罪人。
借用高全喜的话说,“从革命建国到和平建国,《清帝逊位诏书》并没有像英国‘光荣革命’那样,通过昭示权利法案、凸显权利与自由原则而获得人民的拥护……革命的激进主义占据主导——创建了党国体制,而保守主义的军政旗手——袁世凯最终也是包藏祸心,搞起洪宪帝制。看来悠悠天命注定了两种力量之领袖人物终究缺乏一种像华盛顿、林肯那样伟大的心灵,致使这场穿越古今之变的政治大变局在开了一个好头之后,旋即沦入深渊泥潭,所谓‘中国版光荣革命’之最终失败,看来也是极其无奈的事情。”(张耀杰)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