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微信公号“一撇一捺”发表文章《香港天价买药,内地游客为何拿不回钱》,全文如下:
香港《太阳报》称,郑姓内地游客17日晚在波斯富街一家药房选购40多件药品,其中两支“特浓黑鬼油”在刷卡后才发现每支收费19800港元。该游客拒绝签单,向店员要求退货,店员出示贴有“19800”价牌的药油,警方调解未果,女游客又到消委会投诉后悻悻离港。《太阳报》记者在尖沙咀买到同款“黑鬼油”,每支仅售198港元;而卖“天价药油”的药房职员称,价钱是由老板定的。
在百度检索“香港 游客 被骗”,跳出几千条新闻,其中一条2013年的新闻引起了求证君的注意——
据香港明报报道,浙江的鲁先生十一长假期间来港旅游。10月6日傍晚,他在尖沙嘴“海港大药行”打算买黑鬼油。期间店员建议他买几味药补补身,并介绍“买一斤送半斤”的花旗参,鲁先生看完价钱标牌,以为是买8800港元一斤花旗参,再送半斤,所以愿意购买。然后,店员把药材磨成药粉交给鲁先生,结账单据是47万多港元。
鲁先生大吃一惊,发现花旗参8800港元不是一斤售价,而是一两售价。而此时店员称,药材已经磨粉,不可不买,双方争持两小时后,最终“减价”至32万港元,鲁先生付款离店。
返内地后鲁先生向香港消委会投诉。据香港中药业协会估价,鲁先生买入的四味药材,市价约为3.6万港元。
香港有律师称,根据鲁先生拍摄的药房标价牌,红色标价牌上,价格用黑色墨水书写,重量单位则用较难辨认的金色字体标示,而店员在鲁先生未知悉价单总额及未付款情况下,将药材磨粉,并以此要求他买下,这都是这类药房最常见的欺骗手法。
不过相比郑女士,鲁先生在投诉后,新闻报道称“有关药房现打算把32万港元全数退回给鲁先生”。
郑女士虽然也投诉并请警方调节,但仍没能要回多付的钱。这是为什么呢?求证君请教了长期在香港工作的小然同学。
小然同学说,在这个案例中,我很同情郑女士,但郑女士自己的责任也不小。她在商品明示了价格(不像鲁先生案例中的价格、单位模糊不清)的情况下,也刷卡输密码用行动同意了交易行为(价单已经出示给她但她没看,也不像鲁先生未知悉价单总额和未付款),那么警方只能通过这些情形判定她认可了交易。虽然她的确走神了,也反悔了,但要终止交易只能得到店家的认可。
等等,显失公平的成交也能算成交吗?
小然同学说,香港是相对自由的市场,定价是店家来定。警察只能调解,因为药店定价是店家自己说了算的,没有行业规管,你没看清楚就付钱了是你自己的问题,他没有权力要求店家退款。
小然同学的话,并不代表求证君的态度,仅提供观点分享之用。不过,求证君想提醒大家,不管是在香港、印度,还是美国、欧洲,买药前真应该提前多打听打听。因为药跟其他产品不一样,背后涉及的专业知识较多。
为此,求证君特邀请人民日报驻香港的资深帅哥尹大侠采访了诸多香港专家,让他给大家介绍介绍,在香港买药有啥风险?遇到风险怎么办?为啥香港的药要比内地便宜?两地药价差价有多大?
到香港买药是最佳选择吗?
香港药店违规卖药不少见,顾客买药有风险
为了赚钱,香港许多药房售货员见不到处方也会卖药给顾客,而且即使违规卖药被抓到,也只是罚款几万块了事。所以,违规卖药并不少见,但风险就要由顾客来担了。
香港医院药剂师学会会长崔俊明分析,内地人来香港买药有三种风险:
首先是售后服务难保障。药物都不是绝对安全的,很多药品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发现问题,比如此前发生的塑化剂事件,这时药厂会通知医院回收,医院再通知病人。内地人在香港买药之后,药店完全不知道客户的情况,也就无法跟进售后,即使药品要回收,也难以通知到病人。另外,药店售货员并非专业的药剂师,一些病人必须知道的药品使用信息,比如有的药服完不能开车、不能躺下等,都难以保证准确传达。
其次,在香港买药也可能买到水货或者假货。水货是指通过非正常渠道进入香港市场的药品,比如印度的药品,许多都比香港便宜。虽然水货药本身品质没有问题,但运送过程中有可能受到污染。
最后,香港药店的价格是自由浮动的,尽管总体比内地便宜,但店员很可能提高价格卖给内地人。崔俊明说,“售货员要做生意,如果病人要买甲药,而药店没有,他会介绍乙种药更好,劝说顾客消费。”香港消费者委员会已经接到多宗此类投诉。
崔俊明建议,到香港买药,如果是一般病症买药可找私家医生,这个渠道比药店更安全,因为私家医生一旦被发现卖假药,就面临吊销牌照的处罚,所以极少有人铤而走险。另外,香港对私家医生开处方没有限制,骨科医生也可开眼科药。
如果到药房买药,最好选择在工作时间去,同时要求见驻店药剂师。法律规定,药房必须把药剂师的执业证书摆放在明显位置,这样就能确定谁是药剂师,药剂师也不会冒被吊销牌照的风险卖违规药品。
湾仔骆克道义成药房刘汉豪提醒,严格来说,抗癌类药物大多是需要医生处方才能销售的。消费者要提防印度副厂产品,不要贪便宜买到假药。此外,大部分药房都不会有此类药品存货,需要订购。如药房称有现货,更要分外小心。
内地香港药品差价有多大?
同样规格药品有些可差1万元
在香港铜锣湾骆克道一家大药房,内地来的旅客郑先生想为朋友购买一种治疗乳腺癌的药品——赫赛汀。赫赛汀在内地多数省份并未纳入医保目录,属于患者自费药。
药房售货员报出的价格是港币23000元(约合人民币18400元)。售货员还拿出一本小册子,上边标明了内地的售价,“同样规格的赫赛汀,内地卖人民币25000元。”郑先生说。虽然比内地便宜6000多元人民币,郑先生还是货比三家,发现西环德辅道一家药店报价只有18500港币(约合人民币14800元)。
北京肿瘤医院一位药师告诉记者,440毫克的赫赛汀在北京价格为24500元人民币。
香港西环一家大药房的老板告诉记者,一天销售额有10万港元,其中内地人约占一半。铜锣湾一带的药房,这一比例更高。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