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庆亲王奕劻及儿子载振
奕劻承袭了辅国将军后,第一件事情就是给恭亲王奕腾房。庆王府,一直占着后海的一片大宅子。当年是权相和珅的豪宅。在爵位递减后,庆王后裔未按规定缴还这座王府规制的豪宅。“逾制”的后果就是“伤福”,庆王家果然风波不断,爵位频降,子息不旺。待到奕劻袭爵,刚要搬进府邸,道光皇帝下旨,将这座府邸另行赏给了刚册封的皇六子、恭亲王奕,和珅府、庆王府就又成了恭王府。道光另外给奕劻赏赐了宅邸,就是大学士琦善被查抄罚没的、位于定阜大街的府邸。
说来也怪,自从搬了房子后,老庆王家的熊市行情,便到头了,开始春暖花开。1年后,奕劻升到了贝子,连跳6级;10年后升到了贝勒,20年后成为御前大臣赏加郡王衔,到1884年恭亲王下台时,任总理衙门大臣,正式晋封庆郡王。从此,他的权力横跨外交、内务、财政和军队,远超曾经主持朝政的“议政王大臣”恭亲王奕、光绪皇帝的本生父醇亲王奕譞,成为权臣。
1850年袭爵时的奕劻,和堂兄恭亲王的地位至少差了10级。到了甲午年,奕劻获封庆亲王,1908年更是获得了世袭罔替(即“铁帽子王”),彻底追平了恭亲王。妻妾被封为“福晋”者有6位,超出了清制规定的亲王只能封5位福晋的限额。以一个旁支宗亲,成长为清代第十二位,也是最后一位“铁帽子王”,奕劻爆出了大清政界最大的冷门。
如此火箭式上升,与奕劻的才干与个性有关。庆亲王有着恭亲王那样的办事能力,有着醇亲王那样的隐忍和低调,他的权力伸展和布局,都是“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对上级从来都是逆来顺受,唯唯诺诺之后再想法“遇见红灯绕着走”。庆亲王奕劻依靠后天的努力,多笼络那些能办事,尤其能办大事的人,以便形成合力。野史传言,光绪驾崩时,有人甚至想拥戴庆亲王之子载振,这虽是野叟村言,却也代表部分官心民意。(雪珥)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