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2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肖钢成为媒体关注的对象。
注册制与“杠杆牛”
在此轮行情中,尽管肖钢几乎没有公开表态,但其领导的证监会紧锣密鼓制定政策,应对行情,是不争的事实。
肖钢的证监会主席生涯始于2013年3月17日。一位业内人士透露,肖钢两年多来,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二是加大金融杠杆的作用。
肖钢上任次日,股市用低开低走迎接他,沪指下跌1.68%。有媒体分析称,市场的不乐观源于信息的不明朗。与前任郭树清活跃在学术界和媒体圈不同,资本市场对肖钢这位中国银行原董事长的行事风格知之甚少,更难窥见其对资本市场的基本态度。“他处事极为稳健,不会轻易表态。”肖钢的一位老友这样评价他。
但肖钢很快拿出改革重头戏——新股发行由核准制转为注册制。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告诉《环球人物》记者:“新股的发行监管制度主要有3种:审批制、核准制和注册制。审批制的行政色彩浓厚,政府掌握着上市的指标,并对企业做出筛选和推荐。这是我国股市成立之初采用的办法。注册制是成熟的资本市场普遍采用的办法,发行人申请发行股票时,要完全准确地向证券监管机构申报各种公开资料,证券监管机构对申报文件作形式审查,但不对发行人的资质进行实质性审核和价值判断。核准制则介于二者之间,既吸取了注册制强制性信息披露原则,又要求公司必须符合证券监管机构规定的条件。我国从2001年开始实行核准制,经过十多年的过渡,现在可以考虑向注册制发展。”
肖钢也曾在公开场合屡屡提及注册制改革。2015年3月,他在全国两会期间透露,今年资本市场将实施注册制改革;审核权的下放是注册制改革的组成部分,目前审核权下放交易所是主流意见,最终如何审核将通过证券法的修订案来明确。
然而,在本轮跌宕行情中,一个重要的应对措施是暂缓28只新股发行。肖钢力主的注册制改革可能也将随之暂缓。
在肖钢任内,股市上扬始于2014年7月。有人认为这轮“牛市”是“改革牛”,也有人认为是“杠杆牛”。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教授张宗新告诉《环球人物》记者:“‘改革牛’主要依托于国家的全面深化改革。肖钢和‘杠杆牛’的关联性更强,即融资融券等金融杠杆的大量使用带动了股市行情,‘杠杆牛’将来甚至可能成为肖钢身上的标签。”通过融资融券交易,投资者只需交纳一定百分比的保证金,即可进行保证金一定倍数的股票买卖,相当于利用资本杠杆数倍地放大了投资额。
肖钢本人也认可杠杆因素的作用,他在2015年3月接受采访时说:“我赞同‘改革牛’的观点,另一方面,杠杆因素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融资融券业务发展比较快,特别是融资业务,规模已超过1万亿元,为股市上涨提供了资金支持。”但在“牛市”变为震荡后,业界对杠杆交易的反面作用多有反思,认为其在推动股市上涨的同时,也放大了风险,产生了泡沫和隐患。证监会对金融杠杆的风险管理有所加强,7月1日发布了新的《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管理办法》,提出完善风险防范措施,优化业务运行机制。
张宗新认为:“金融杠杆业务并非肖钢时期推出,但在肖钢时期发展迅速,肖钢是成也杠杆,败也杠杆。”
从2014年7月下旬开始,股指一路上扬。有人认为这轮“牛市”
是“改革牛”,也有人认为是“杠杆牛”。肖钢认为都有道理。
期货行业一位资深人士告诉《环球人物》记者:“除了注册制和‘杠杆牛’,肖钢还推动了其他改革。比如,以前证监会对我们管得很死,我们要到外地设立分支机构,需要向当地证监局提交申请,他们批准了我们才能筹建。筹建好之后,又要向当地证监局递交开业准备报告,证监局现场检查后才能开业。肖钢改革之后,现在我们可直接去办理分支机构工商营业执照,再到公司总部所在地证监局备案,并向分支机构所在地证监局抄报一份材料即可。”类似的改革还有:减少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的书面申报材料;简化创业板市场发行条件,取消持续增长要求,简化审核程序;允许企业自主选择上市地等。
责编:许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