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搜索
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他们,与中国人民一起抗战

2015-07-21 13:30:44来源:海外网-人民日报 分享:
字号:

  米勒 冲到前线救伤员

  

      1942年底,米勒在延安国际和平医院工作期间留念。中村京子供图

  汉斯·米勒,德国人民的优秀儿子,在瑞士巴塞尔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来到中国积极投身抗日战争。他曾跟随八路军转战太行山,参加过百团大战,在抗日前线挽救了无数伤病员的生命,被誉为“杰出的国际主义白衣战士”。

  “让我谈谈米大夫,好啊!”记者和米勒的夫人、日本国际友人中村京子通过电话后得知,原来大家都称呼他“米大夫”。

  “米大夫是在中国抗日前线工作时间最长的外国医生。”谈及自己的丈夫,中村老人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1933年,米勒高中毕业。有一天他和伙伴们惊奇地发现,德国上空的旗帜换成了法西斯标志,拥有犹太血统的他,不得不选择离开德国。米勒来到瑞士巴塞尔大学学医,在这里他结识了中国同学蒋兆先。从这位中国好友口中,他得知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国的种种暴行,中国军民抗击侵略的英勇精神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博士毕业选择前程之际,米勒拒绝了去南美开个人诊所的建议,24岁的他只身远渡重洋,坚定地前往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战场——中国。

  几经辗转,米勒终于抵达延安,见到毛泽东后,他坚定认为,“法西斯当下的确很猖狂,但一定会被打败”。中村告诉记者,起初米勒被安排在延安的国际和平医院工作,他却待不下去。抗战那么激烈,前线那么多伤病员需要救治,“让我去前线吧!”

  米勒再三恳求,终于如愿以偿,1939年和由巴苏华、柯棣华等人组成的印度医疗队前往太行山,米勒加入八路军129师,并参加了百团大战。战斗激烈的时候,米勒一天要救治上百名伤员。

  前线的艰苦、辛劳和危险,今天难以想象。“当时,哪有做手术的条件啊!门板作担架,老百姓的家就是手术室,手术照明靠的就是蜡烛和煤气灯。”据说,米勒从瑞士带来的一套手术器械,是当地唯一一套完整医疗器械。

  抗日前线环境特别艰苦,吃不饱肚子,缺医少药,米勒努力克服,甚至带病坚持工作,直到累晕过去。可是他却把小米、鸡蛋分给重伤病员,坚持说“我不需要”。最终,米勒感染疟疾,高烧不退。在返回延安的途中,米勒昏迷了4个星期。没有西药,老百姓就用山上采来的中草药为他救治,命大的米勒终于活过来了。

  在返回延安穿越危险的日军封锁线时,米勒的手术器械丢了。“这套手术器械不知救治过多少人哪!米大夫心疼得不得了,仿佛丢了自己的孩子。”中村告诉记者,艰苦卓绝的8年抗战中,米大夫没能再添置过一件必需的医疗用品。

  “米大夫是家里独子,他们一家三口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米大夫高中毕业被迫离开德国,竟是与父母的永别。抗战期间,母亲从德国辗转来到上海找儿子,然而最终也没能和当时正在抗日前线治病救人的儿子见上一面。1974年我们第一次回德国,米大夫的父母早已不在。”米勒坚持正义的崇高理想,一直让中村钦佩无比。

  米勒和他的家庭遭受了法西斯的残害,但他不是一个消极的避难者,而是更积极地投身反法西斯战争,并加入到斗争最前线。米勒曾经说过:我能够参加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尽一份力量,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年代里,我又能把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同中国人民辛勤劳动融为一体,为此我感到幸福和欣慰。

责编:邢若宸

关键词:1933年,东丹,贝特兰,中国革命,抗战历史 聚合阅读
分享/关注:
Loading...
评论: 0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