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乱、贪婪与疯狂
1921年秋冬两季,不仅仅是上海,全国许多大城市都掀起了一股兴办交易所的热潮,交易所股票交易近乎疯狂。其中,仅上海成立的交易所就多达100多家。单纯从数量上看或许已经能看出隐忧,而一旦深究这些交易所的资质,便会发现这背后其实掩藏着“贪婪带来的疯狂”。
当时,上海这100多家交易所的额定资本为2亿元,超过了1920年包括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在内的全国100多家银行的实收资本的总和,因此,2亿元在当时可谓“天价”。
当时有评论称:“论名称,既集华洋海陆为一家,论人物,则冶娼优隶卒于一炉。光怪陆离,开中外未有之先河;变幻莫测,极天地未有之奇观。”
另一方面,这些交易所的管理很不规范,100家交易所中只有10家经农商部正式备案,属于合法。其余的大多数交易所并未登记、也没有科学的规章制度,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交易所也开始经营起股票、信托产品的交易来。
由于没有向政府备案,就连上海当时成立的交易所的总数,都很难得到准确数字。有学者统计显示,这些交易所大多向驻上海的各国领事馆注册,而且大多数设立于租界。而之所以选择租界,是因为当时北京政府的法律规定:同一种类的物品或证券一个地区只能设立一所。这也是大多数交易所不向北京政府注册登记的主因。
由于在上海一下子设立了100多所交易所,这使得彼此之间在业务上的竞争越趋激烈。很多交易所的业务量寥寥无几,于是纷纷转而采取投机行为。设立交易所的热潮吸引了很大一部分商业资金流入,但分摊到每家交易所,新获得的资金都非常有限。这一时期,上海的金融市场出现了银根紧缩,很快就发生了危机。
当时,股票和公债普遍下跌,卖出多,买进少,交割时买进的付出现金,卖出的交不出现货,酿成倒账风潮。一些交易所的股票甚至跌破票面值,沦为废纸。当时的政府,并未有救市的做法。上海的工商界甚至认为:这些交易所越不支,则上海的商业越有希望。
在这样的情形下,数以百计的各种交易所宛如“一阵风”,短短几个月内就大量倒闭,最终,仅有几家实力较强、严格按照政府规章的公司勉强存活。
黄金十年“有票无市”
1927年南京政府建立后初期,官僚资本尚未完全控制全国经济,产业资本仍有较大发展,股票发行数量有所增加。比如,据估计,到1933年,除外商股票外,上海本地公司至少发行了1亿元以上的股票。
然而,新发行的股票以及大公司的股票大多掌握在少数企业家、富商及官僚手中,几乎很少真正面市。另一方面,“信交风潮”之后,股票市场信誉扫地,普通投资者对股票望而却步,股票交易活跃度大大降低。各产业相关的证券几乎完全没有交易市场。
尽管股票交易不够活跃,但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当时中国各地仍相继成立了四明证券交易所、青岛物品证券交易所、汉口证券交易所等多个交易所。
1927年南京政府成立后,先后实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整顿财政、改革币制、建立国家垄断金融体系,并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对这一时期的股市产生了深远影响。
1929年,南京政府颁布《交易所法》,规定买卖有价证券或买卖同种物品的交易所,每一地区以设立一所为限。上海地区当时共有证券交易所3家。分别为英资的上海众业公所、华商的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到了1933年5月,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并入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上海地区的华资证券交易所市场得以统一。这之后几年,华商证券交易所业务逐步扩大,成交额连年提升,成为远东第一大证券交易所。
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之所以能将规模做大,与其经营公债为主的业务格局不无关系。这一时期,尽管股票交易大环境不佳,但公债的发行却因为得到南京政府的大力支持而发展迅猛。在1927年至1937年的“黄金十年”,公债市场的繁荣堪称国内证券市场发展最主要的成就。
南京政府成立初期,国内战争频繁,军费开支呈现急速上升。1931年“9·18”事件后,政府财政赤字越加严重。发行公债成了南京政府补充军费、弥补财政赤字的主要手法。
据统计,1927开始的10年间,南京政府发行公债共计26亿元,是此前15年民国政府发行公债的4倍多。大规模发行公债,使得自“信交风潮”后就逐渐成为交易所业务重点的公债业务更加兴旺。仅以上海最大的华商证券交易所为例,其交易额几乎完全集中于政府公债。全国证券交易所的公债交易额从1927年的2.4亿元快速上升至1929年的14亿元,1931年时,进一步达到39亿元。
这种繁荣局面一直持续到1937年7月抗战爆发前。不过,早在战争尚未开始前,危机已经潜伏。1936年2月,南京政府对公债市场进行大清理,公布了“国债统一换偿案”,即用新发行统一公债的方式来换取旧债券,并延长了旧债还本付息期限。此举无异于提前宣告了公债信用的崩溃。
股市“畸形复苏”
抗战期间,受到战争影响,国内主要大城市相继落入敌手,股票交易所几乎无法展开交易活动。上海最大的华商证券交易所早在1937年8月即宣布奉令停业。在此之前,上海地区的公债交易仍然非常活跃,但战争很快打破了这一局面。
战端一启,国民政府的公债彻底失去了民心,被冷落长达15年之久的股票交易却意外地重新红火起来。
日本占领上海不久,英、法、美等国租界事实上已被日本占领区包围,进入所谓孤岛时期。在租界,“马照跑、舞照跳”,不少金融机构选择在租界继续营业,来自中国最富庶的东南地区的商人大量来到租界避难,促成了孤岛的繁荣。
1938年3月,国民政府实行外汇审核,使得法币的汇率无法维持。当时黑市流行,外商的股票价格迅速上升。于此,外商控制的上海众业公所在当年12月率先恢复营业,吸引大批游资购买外商公司股票,另一方面,欧洲战争形势亦恶化,先前由中国流向海外的资金开始回流,种种情况造成了外汇交易的高峰,而股票成了重要标的。当时,众业公所交易的股票包括了知名外商公司会德丰、上海银等公司股票,而蓝格志等橡胶股成为最受欢迎的概念股。
当时股市的活跃程度,可从众业公所的成交状况看出端倪。众业公所的成交额在1938年恢复营业之后增长迅速,1939年为2500多万元,超过1937年的1800万元,而1940年,成交额进一步增长到5600多万元。当时的众业公所,可谓迎来了成立50年来的发展高峰。其时,其交易股票达到96只,各类证券有50多种。无论交易数量还是种类,相比以往,都大幅提升并优化了业务布局。
1941年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军进入租界,宣布实行统制经济,禁止外股买卖、公债交易,这让原先活跃的游资开始转而拥抱华资股票。当时,受到统制经济影响,上海街市物价飞涨、囤积居奇者众多,股票价格也随之飙高。
这一时期股票投机行为风行,日本占领当局甚至出台了禁止买卖华商股票的规定,但这一规定在执行层面却始终伴随着腐败而没能贯彻,股票交易从台面转到了地下,仍然非常活跃。日本占领当局后来也默许股票交易继续进行,并且积极扶持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恢复营业,以便谋取经济支持。
复业之初,华商证券交易所的股票交易并不活跃,在该所上市的企业大多是中小规模的公司,而较少有大型企业。在全部199家上市股票中,经常成交的仅有90种左右。
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前夕,华商证券交易所才真正迎来交易热潮。在投机客疯狂涌入追捧下,在该所交易的不少上市公司股票几乎每天涨停。不过,靠投机维持的繁荣终究不能持久,随着日本完全败退,受到日伪扶持的华商证券交易所很快就再次走向了停业。
责编:许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