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隋强:
“新三板要不要亏损企业,当时争论很大”
《中国经济周刊》:从一开始的“垃圾箱”到现在的“香饽饽”,新三板当初在制度设计的时候为何能容忍把亏损企业放进去?
隋强:说实话,当时在制度构建过程中确实面临很多的挑战和不同的声音。举一个简单例子,当时就能不能让亏损企业进来,内部争论很多。为什么有争论?以往看待一个企业能否上市,能否融资,关键看历史,不大看未来,不大看成长性。换句话说,市场喜欢给成熟的企业定价,不喜欢给看不清看不懂的企业定价。后来,我们想一定要把主营业务突出,把具备持续盈利能力这条去掉,换成了业务明确,具备持续经营能力。
再比如说那些所谓的“三无”公司、轻资产公司能不能上新三板,是不是有资产的规模要求,总股本的要求,后来想,我们就是为中小微企业服务的,为什么一定要设置条条框框?
我当时记得特别清楚,当时筹建新三板的时候,第一站去的就是诺思兰德,当时企业方说很多人看好他们,唯独资本市场不看好。当时我们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对企业认知的传统模式调整过来。
《中国经济周刊》:在你看来,是不是这些企业登陆上新三板之后就可以万事大吉了?
隋强:这可真不一定。如果说把企业登陆新三板当成高考的话,它拿到录取通知书仅仅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小企业发展后续运作空间还很大。因此登录新三板以后,我个人认为,有几个问题必须解决。
第一企业规范问题,只有一个规范企业才能获得投资人持续投资的热情。第二是信息披露问题。企业小,往往公司治理不规范,信息披露不是很充分,财务不透明,这是一个共性问题,但是对投资人而言,对企业投资价值判断核心在于企业的信息披露,只有本着对投资人负责任的精神,规范完善及时准确进行披露,这才能赢得投资人的信心。第三是做好后续的资本运营。新三板只是一个平台,平台上有很多工具可以为你所用。但是能不能用好这些工具,关键取决于企业自身。最后也很重要,就是选好合作伙伴,跟中介机构共同成长。我现在观察到一个现象,我们企业挂牌之后,估值提升了,市场也很活跃,大家关注度也高了,以后企业跟中介之间这种磕磕碰碰的事就出来了。企业跟中介机构还是要把这种利益机制、共同成长机制、利益合作关系维护好。
《中国经济周刊》:在新三板市场上,经常可以看到某一只股票股价一天之间大幅波动?另外,现在挂牌公司的数量增加飞快,会不会真的把一些不具成长性的公司带进来?
隋强:我们市场目前实行两种交易制度,有一种是协议交易,协议交易实际上是从中关村试点期间引入到目前的市场来的,严格意义来讲协议交易不是一个公开市场的交易方式,还具有一种很强的私募转让性质。这种方式带来的效果就是价格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总之这种过山车影响了市场,这个我们已经关注到了。所以我们下一步正在研究,这个工作我正在带队研究。
目前市场比较关心会不会出现萝卜不洗泥,挂牌公司质量得不到保障的问题。首先,新三板设立之初,坚持了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市场主体,所以这个市场一定是一个高风险的投资市场。因此,新三板如何确保挂牌公司质量,如何有效地进行投资权益保护,一定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们坚持两条:第一,市场的严格管理。我们一直倡导市场要投资责任自负,然后让有能力的人买合适的产品,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人。所以新三板现在投资者的门槛是比较高的,因此在参与新三板市场投资的过程当中,一直倡导大家审慎理性地投资,那些不看基本面,听消息就去投资的人,我觉得在任何一个市场都要坚决避免。
第二,作为监管层、股转公司,还有券商等主体,我们把对企业价值的选择权交给了市场。交给了市场是不是就不管了?当然不是。我们对证券机构的执业、准入、质量具有严格的评价体系。(记者 刘永刚)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