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搜索 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圆明新园和它的掌门人

2015-07-10 10:42:12来源:民生周刊 分享:
字号:

徐文荣对流失在外的圆明园文物十分关心。图/受访者提供

  夕阳下的大水法,昏黄黯淡的光线洒在残缺的建筑上;顽强屹立的石柱,伤痕累累的拱门……对于每一个铭记民族屈辱历史的国人来说,圆明园的废墟不啻是一座沉默警钟。

  然而,三十多年来,圆明园是否有必要重建则被视为“无声控诉列强侵略”与“重现皇家园林辉煌”的权衡。

  逝去的历史还是在持续多年的争议中顽强复活。

  2015年5月10日,浙江省东阳市,由横店共创共有共富共享工作委员会(下称横店四共委)投资300亿元按1:1比例恢复北京圆明园95%建筑群的横店圆明新园正式开园,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感受当年“万园之园”的光辉。

  谁也不知道那一天有多少人与徐文荣握了手,徐文荣的手也不知道在那一天举起过多少杯酒。总之,在几张永远被定格的图片里,横店的乡亲们发现,徐文荣笑了也醉了。

  乡亲们说,读不懂65岁之前的徐文荣,就很难理解他说的“国衰则园灭”,也不会了解真正的横店集团;不了解真正的横店集团,就无法体会他说的“国盛则园兴”,也不会明白那一天他为何醉得那么开心。

  徐文荣说,圆明新园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符号,但绝不是他的私人花园。

  他还说,圆明新园不仅欢迎全世界的中华儿女,还有其它那些不忘记历史、爱好和平的人们。

  英雄托举一个时代,我们为时代的英雄欢呼。

  徐文荣列传

  5月30日上午,在一间极具中国风的书房里,80岁的徐文荣与43岁的罗伯特·巴乔酌茶言欢。

  作为前世界足球先生,巴乔缘何拜访这位中国老者?坊间臆想的答案有两个版本。

  版本之一是:某部中美合拍巨制影片要在“中国的好莱坞”——横店集团旗下的横店影视城开拍,这位国际级的足球巨星受导演邀约客串其中的一个角色。而早在十年前,他便是中国国产电影《英雄》的影迷。当时听说该片是在中国一个叫横店取景拍摄的,于是就有了今后到这里探访的心愿。此次飞抵中国之前,巴乔听说徐文荣是该基地的“总舵主”,故提出当面拜见。

  版本之二则是:巴乔此次是以“友好使者”的身份与意大利驻华总领事一道,为刚刚开园的横店圆明新园赠还当年流落海外的圆明园珍贵藏品,而徐文荣正是新园建造的“操盘手”。就在巴乔到访前的5月10日,这座占地6200多亩、总投资300亿,按1:1比例复建北京圆明园95%建筑群的“圆明新园”正式对外迎客。

  尽管后经媒体证实,巴乔此行横店目的是为参加中国某公益基金组织的一次慈善活动,但“巴乔在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了横店的发展史和徐老的生平事迹后,对其由衷地敬佩”。

  事实上,倘若不置身浙江、不亲临东阳、不走进横店,大部分国人与巴乔的初始印象一样,只是耳熟影视基地及圆明新园之名,而茫然于这般景致的真正缔造者。

  然而在造物者看来,沿着起起伏伏的历史曲线、走过一路的跌跌宕宕,所收获的澎湃功名早已顺烟雨而沉逸。人生已近暮年,唯有借一壶清茗才能勾勒几笔春秋。

  1938: 逃离家园迁居第二故乡

  或因被烙上太多和徐文荣有关的印记,外界始终以为,他就是土生土长的横店本地人。

  实际上,徐文荣于1935年出生在距横店约20公里的东阳市北乡新东村。祖父曾是村里的大户人家。分家时,徐父分得11亩高产田和3间土木房以及几匹牲畜。

  1932年前后,东阳暴发了一场瘟疫,导致家中的牲畜暴病而死。而在农业劳动力水平低下的当时,一头牛可抵家中三五个劳力,一家人只能靠收获的少量存粮度日。

  徐文荣曾在回忆录中提到:因生活所累父亲染上赌博恶习,输掉了家中值钱的东西以至于家道从此败落。此后父亲只身游走于巷井,靠贩卖些杂货补贴家用,但直到自己出生时家里的生活依旧贫寒。

  1938年,徐文荣三周岁生日刚过,徐父带着全家迁至横店村。

  之所以要背井离乡举家迁徙,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彼时的横店虽然不及此时昌盛,但方圆50里内生活条件要比其他村落好许多;二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第二年,便空袭了不夜城上海,致使无数生灵惨遭涂炭。如果战事继续南下,处在交通要道的新东村必在轰炸范围内。

  定居横店后,徐家的日子虽有起色但也只是勉强温饱,徐父只得将上学的机会留给了家中的男丁。而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把上学的机会留给弟弟徐文荣,哥哥“初小”未毕业就开始随父亲做起了游商。

  徐文荣说他曾拜父亲所赐学过书法和珠算,因此在入学后的每次考试中都能拿到国文和算术的第一名。这样的成绩本该能上一所好的国立中学,只可惜家境贫寒加上身染疾病,他在1947年“高小”毕业后未能继续求学。

  那时的东阳有个老传统,大概的意思是说读过书的男儿如果做不了官,也要学一门手艺。于是徐父带他去拜一位有木雕技艺的表亲做师傅。后来受内战的影响,“学徒”徐文荣只得中断学艺之路。

  新中国成立后,徐文荣一家在“土改”中分到了土地和房屋。搬进新房的那一晚,父亲让徐文荣务必把共产党的恩德记在心里。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这年年底到次年年初,东阳掀起了“参加志愿军、保家卫国”的热潮。未满16周岁的徐文荣因虚报了自己年龄,侥幸通过了初审并被编入预备连,只因“全连个头最矮”,被带兵军官退回了原籍。

  回到横店以后,村农会会长想让徐文荣去新开办的夜校做教员,但后者强调自己虽是“高小”毕业可毕竟荒废多年,怎么担起传道授业解惑的重挑呢?

  然而会长的一席话,给了他足够的力量:“你想想乡亲们以前不识字,做‘睁眼瞎’的苦,现在是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了,你还能让他们继续苦下去吗?”

  打那之后,徐文荣白天通过各种渠道找来报纸和学习资料给自己补课,晚上把自己白天学到的“倒给”20多位自愿到夜校参加学习的学员们。

责编:许兰

关键词:徐文荣,1975年,圆明新园,1970年,1950年 聚合阅读
分享/关注:
评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