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乌法机场里,志愿者们关注着航班时刻表,确保来宾抵达后第一时间获得必需信息。 陈效卫 摄
笔者此前走访了俄罗斯十几个城市,每到一地,都会被界定为“亚洲人”,甚至被准确地用汉语打招呼,但在乌法两天的走访中,却从未被“认出”。从这个意义上讲,说乌法是俄罗斯“最国际化”的城市,也毫不过分。
乌法能够举办会议,还有其他独特魅力。
乌法的旅游书上谦虚地说,该市没有重要景点。其实,从“看”的角度衡量,乌法至少拥有“绿色”和“微笑”两个亮点。
乌法仅次于索契和伏尔加格勒,是俄罗斯第三狭长的城市,南北绵延5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市区主要位于两条河流相夹的“岛”上。
市区及周边森林覆盖率是全国之最,人均绿地200多平米,是绝对意义上的“绿色之都”和“森林城市”。在城市地标尤拉耶夫纪念碑,放眼望去满眼尽是绿色,令人难以置信自己身处人口过百万的繁华都市。难怪酒店保安埃米里骄傲地说:“瞧我们的阳光和空气多好!各国客人来到这里,会像在度假一样!”
穿过乌法城区的别亚拉河与两岸的绿树相互辉映。 陈效卫 摄
这样的清新环境,孕育出了心态平和、为人热情的乌法人。
俄罗斯人的传统是“板着脸”迎客,其逻辑是:无缘无故微笑的背后藏着“别有用心”。但包容的乌法人却是为数不多的例外。根据全球微笑报告,乌法的服务员笑容率位居俄罗斯第三位。笔者这两天深切感到,不仅是服务员,整个乌法的民众都淳朴热情,喜欢以微笑迎接宾朋。
笔者抵达乌法的当晚,就遇到一个家在车站附近、送站的热情小伙。他主动为我们提行李并预约出租。及至两辆车几乎同时抵达,他才向我们解释:深夜出租车少,为了保险他才“双管齐下”。如果只来一辆,他就走回家;两辆都来,他自己就乘一辆。
两天来笔者乘坐的每一辆出租,司机几乎都自带导游属性,热情为我们介绍沿途的名胜古迹,基本上做到了有问必答、有求必应。他们告诉笔者,巴什基尔人民对会议的举行期待已久,早已做好准备欢迎外地同胞、外国朋友的到来。
乌法市第一座音乐喷泉“七姐妹”。 陈效卫 摄
笔者抵达乌法的首日,还遇到了一位意外的访客——俄罗斯《祖国保卫者》报记者马拉洛多夫。得知笔者的住地,马拉洛多夫一大早便驱车前来,为的就是将刚刚重印好的纪念册交给笔者。这本纪念册很不普通,里面记录了巴什基尔共和国人民在二战英勇抗击侵略者的故事,其中便包括巴什基尔英雄奔赴远东参与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故事。马拉洛多夫告诉笔者,这本书记录了巴什基尔人民和中国人民鲜血凝成的友谊,希望习主席此次乌法之行能促使更多的中国朋友认识乌法,推动两国地方合作。
拥有这样理想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底蕴,举办盛会,乌法自然当仁不让。
责编:许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