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内讧?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基德曼公司的股权多样化程度很高。对于是否出售公司的业务,基德曼家族内部也出现了不小的分歧
据格雷格·坎贝尔介绍,基德曼公司出售的这片土地面积超过10万平方公里,分布在16个养牛场,每年生产大约1.5万吨的牛肉,占据了澳大利亚盒装牛肉出口份额的1.3%。包括了南澳大利亚地区的安娜溪(Anna Creek)地区的养牛场,这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养牛场。其他还包括达勒姆当斯(Durham Downs)、杜列(Durrie)、格伦吉尔(Glengyle)、 摩尼平原(Morney Plains)等昆士兰州重要牧区。
尽管如今整个基德曼公司业务都在考虑出售,但是对于并不缺现金流的基德曼公司来说,现在是否是最合适的时机?
事实上,关于是否要出售这块土地,基德曼公司内部股东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尽管公司已经对外宣布了出售旗下“巨无霸”地产,并可能进一步出售公司的决定。但控股公司的3个家族却对此意见产生了极大的分歧。威尔·艾贝尔-斯密斯(Will Abel Smith)曾担任基德曼公司的主管。以他为代表的“激进派”对于出售计划鼎力支持,而家族的其他成员却是极力反对。
艾贝尔-斯密斯在基德曼家族中并不受欢迎,去年11月,家族中超过一半的人反对艾贝尔-斯密斯在基德曼董事会中连任。如今他在董事会的位置已被另一位家族成员所取代。
艾贝尔-斯密斯之所以会激怒统称为“保守派”的基德曼家族成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被认为曾私自将公司股票提供给市场,并且私下与联合畜牧公司在内的潜在买家联络。
大部分基德曼公司的股东仍希望保持家族牛肉生意的地理多样性,以抓住全球新兴市场的机遇。
上述市场研究公司Grand View Research在报告中指出,亚太地区将是全球牛肉最大的区域市场。2013年,亚太地区的牛肉营业额已超过5800亿美元。报告指出,中国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以及中国民众对红肉的偏爱,将是促进亚太地区牛肉消费的核心驱动因素。
中国的牛肉进口市场增长有多快?根据荷兰合作银行(Rabobank)分析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进口牛肉29.7万吨,是2012年进口量的3.79倍。
而在这个有巨大潜力的市场中,澳大利亚、乌拉圭、新西兰是目前绝对的赢家,市场占有率分别高达47%、25%和18%。中国已经迅速成为澳大利亚与乌拉圭的战略性出口市场。
由于肉牛不能完全进行舍饲,加之环境的因素,想要形成大规模的养殖很难。未来几年,牛肉价格还会保持非常坚挺的态势,因为生产效率的问题是短时间很难解决的,这种短缺将来会成为一种常态。
但是也有不少人倾向于以一个合适的价格出售这部分业务。基德曼家族的一个成员透露,种种迹象表明,未来长期的牛肉需求会越来越大,因此“相当部分的公司股东反对出售并不奇怪”。
而另一支远在英国的基德曼后裔家族也反对出售计划。当年,老基德曼爵士的女儿曾远嫁英国,其后裔如今主要负责基德曼在英国的业务。
此外,一些人担心如此健康发展的业务会被不合理地贱卖。“这简直是一个悲剧,老基德曼爵士通过辛苦打拼,为家族和澳大利亚创造了巨大的价值,但是这一切却要因为子孙的目光短浅和自私无能而化为灰烬。”上述家庭成员说道。
澳大利亚牛肉和粮食生产商观察员蒂姆·费尔法克斯(Tim Fairfax)对于基德曼家族的决定表示非常惊讶。“这会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不过历史永远不足以左右商业战略方向,我完全理解他们的这个决定,尤其是像基德曼这样家族股权多样化程度很高的公司。”
严格审查
基德曼拍卖地产在澳大利亚饱受争议,甚至有议员站出来呛声,认为澳大利亚境内面积如此巨大的地产不应该卖给国外投资者
事实上,若是从商业环境的角度分析,基德曼公司大面积地出售养牛场的行为算不上太出人意料。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澳大利亚农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同期,澳大利亚推出名为“伟大的南部”(Great Southern)的农业投资计划,试图拯救遭受重创的农业。但这项号称会为澳大利亚农业带来20亿澳元资产收入的项目,最终惨淡收场,而澳大利亚畜牧业直到近年才恢复元气。
谁知时运不济,眼看牛肉价格开始上升,澳元兑美元却开始走软,外国投资者购买澳大利亚土地开支被削减,同时牛肉出口飙升至历史高位,而这也最终改变了牛肉价格多年的颓势。
在国外媒体眼中,来自中国的投资者是此次基德曼出售地产买家的有力竞争者之一。作为此次地产出售的潜在买家,冯海良和他的海亮集团受到了不小的关注。
今年以来,中国铜业大亨冯海良以4000万澳元的价格先后购入了几座养牛场,此外还在澳大利亚投资了多处房地产。包括斥资3400万澳元收购悉尼内城西南部的一大块地皮,宣告进军澳洲房地产市场。
作为浙江知名的民营企业,海亮集团去年列中国企业500强第133位,民营企业第16位。目前,海亮集团拥有有色金属、教育、节能环保、农业、地产五大板块业务,以及起步不久的金融板块业务。
记者从海亮集团了解到,近年来海亮确实有意向农业发展,也确实对基德曼家族的地产项目具有浓厚的兴趣。
其实,冯海良想要开养牛场,早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他就曾几次三番表达了要将工作重心从铜业转到农业上的想法。冯海良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自己现在80%的精力放在农业上,“我是做农业出身,现在最向往的是重新做‘农民’”。
去年,冯海良涉足国内的农业行业,他同时表示:“境外的农业资源是我们将来要去取得的。”而这样的表态,与在澳大利亚购买养牛场的举动可以说是“心口如一”。
无独有偶,上个月,总部位于新加坡的帕杜牛肉公司(Pardoo)以1350万澳元的价格买下19.8万公顷的养牛场。同时,澳大利亚埃瑟里奇综合农业项目由综合食品能源开发有限公司也在寻求海外投资者,希望能够为昆士兰地区的牛肉、瓜儿豆和糖类筹集20亿澳元资金。
海外资本的涌入引起了澳大利亚政府的关注。从今年3月1日起,外国投资者在购买价值超过1500万澳元的农业地产时,将需要得到澳大利亚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Foreign Investment Review Board)的批准。在此之前,免审上限是2.52亿澳元。
这还不是终点。今年7月开始,澳大利亚税务办公室(ATO)将开始对所有新进入本国农场的外资进行详细登记,以密切关注海外业主的身份和动态。
就在基德曼公司宣布出售养牛业务前不久,澳大利亚政府刚刚宣布对拥有澳大利亚境内农业土地的外国投资人加大限制力度,这对于基德曼公司来说并不是个好消息。
目前,基德曼拍卖地产在澳大利亚饱受争议,甚至有议员站出来呛声,认为澳大利亚境内面积如此巨大的地产不应该卖给国外投资者。
澳大利亚农业部长巴纳比·乔伊斯(Barnaby Joyce)表示,他非常反对将基德曼帝国出售给外国政府公司。“这不关乎对外国人的畏惧和憎恨,外国公司完全有权利购买任何公开发售的地产,但是其他国家不会像澳大利亚这样。看看中国、印尼,或是其他国家,这种事情根本不会发生。”
巴纳比·乔伊斯强调,“这和外国公司或个人投资的情况不一样,外国政府如果购买了澳大利亚的一大片土地,从长远来看可能会威胁到我们国家的利益。”
澳大利亚总理阿伯特试图淡化这样的意见,称政府会持续密切关注外国国有实体企业对澳大利亚的投资。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