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以来,我国A股市场剧烈震荡。从“跑步入市”到“一片惨绿”,短短不过二十余日,不少投资者的账面财富已是大幅缩水。今天,沪深两市仍双双低开,沪指收跌近6%,逼近3500点,两市近千股跌停。
连续暴跌后,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真伪难辨的传言,有说境外资本“做空中国”的,有说“救市”已经失败的,甚至出现了一定的恐慌情绪。
越是在这样的时间点上,越应该冷静。中国经济形势到底怎样?为何会出现暴跌?稳市政策真的没用了吗?先厘清这三个焦点问题,你才不会乱了方寸。
焦点问题1:中国经济基本面如何?
股市怎么走?短期内很难有准确的判断,因为影响它的因素太多。但就其长远走势而言,还是要取决于中国经济的发展。
以前段时间波澜壮阔的上涨为例,一个普遍接受的投资逻辑就在于看好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以及将由之带来的企业利润上升。另一个托起牛市的逻辑则是资金面是宽松的,随着居民投资集中转向资本市场,股市自然水涨船高。
那么,现在这两个支撑因素变了吗?从宏观层面来看,我国一季度GDP增长7%,仍处于合理区间。素有经济运行“晴雨表”之称的用电量在5月份同比增长5.3%,折射出经济向好的趋势。另外,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前5个月网络零售增长38.5%,5月当月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0.70%资金研报]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8倍和1.3倍。可见,当前宏观经济企稳向好的势头没有变,改革开放红利继续释放的趋势也没有改变。
另外,从市场流动性来看,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银行体系流动性保持充裕,社会融资结构有所改善,总体充裕的基本面也没有变。
对中国资本[-7.83%]市场下一步的发展,李克强7月2日举行的中法工商峰会上也给出了回应,表示要“培育公开透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不断巩固中国经济向好基础。”
焦点问题2:为何会出现暴跌?
既然支撑此前上涨的基本因素没变,中国仍处于向好的长期发展通道。那么,当前股市的暴跌和恐惧从何而来,该如何解释?
1.过快上涨之后出现回调
7月5日,《经济日报》刊发署名“叶瓣”的评论文章称,从以往经验来看,股市大涨之后容易出现快速回调,这种现象并非第一次出现。这种观点,也有历史数据的支撑。比如,上周的5个交易日内,沪指共跌去12%,而历史上沪指单周跌幅超过12%的多达11次。
面对这些波动和震荡,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更需要调整的应该是心理预期,而不是恐慌;是耐心的投资而不是惊魂未定的投机。否则,极易陷入“追涨杀跌”的误区,产生不理智、不理性的投资行为。
责编:许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