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习大大给世界讲授“国学课”

2015-07-08 10:08:59 人民论坛
分享:

1436404650978897.png

2015年5月18日至20日,习近平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图片来源:新华网

就当今来说,欧美西方文化仍为世界话语,“力量”思维根深蒂固。后有人提出“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这相对于硬实力来说诚然是一个进步。但是,无论是软实力还是硬实力,都有“力量”(power)在。力量自身就不“软”,所以,把“软”和“实力”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是自相矛盾的。

  习近平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多次谈到中国的“和”文化及和谐相处的国际观,以“和谐”的价值观为核心,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为国际交往准则,注重不同文明的平等包容、相互借鉴和学习……近年来习大大不遗余力地把国学课带入世界视野,可谓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佳代言人。

  世界处于强权之下的和平?

  从历史上看,主权平等是近代国际关系准则。可是,民族国家之间的平等与和平并不是天然状态,而是武力抗争的结果。民族国家自产生以来就讲究“硬实力”(hard power),尤其是军事力量的较量,没有实力就没有平等,近代(与“现代”同义)主权国家事实上沦为相互冲突的单元。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文明的差异,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的差异使得发达国家往往假借文明之名侵略没有进入现代化的落后国家,美其名曰文明对于野蛮的征服。这其实是近代文明野蛮的一面。

  就当今来说,欧美西方文化仍为世界话语,“力量”思维根深蒂固。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这相对于硬实力来说诚然是一个进步。但是,无论是软实力还是硬实力,都有“力量”(power)在。力量自身就不“软”(power有强制性的内涵),所以,把“软”和“实力”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是自相矛盾的。这种用法可能是“欧洲大国崛起后遗症”的反映。因为没有哪个欧洲大国是和平地崛起的,一部欧洲近代史就是国与国之间力量较量的历史。

  现在的世界和平,是一种力量均势的和平、强权压制其他国家的和平,还不是各个国家、各种文明发自内心、发自文化基因的和平,其思想基础是薄弱的;世界迫切需要中国“和”的文化的再启蒙,建立基于内心真诚的和平文化的思想基础。中国文化的“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作为国际关系原则,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具有永恒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中国和文化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二;加上人口规模、国土面积等,这种体量让世界感到疑虑,美国则对中国进行围堵和遏制,处心积虑,企图仗着自己的军事实力在中国还不够强大的时候给中国戴上枷锁。所谓“亚太再平衡战略”以及最近在中国南海频频挑起事端,就不仅是冷战思维的产物,也是欧洲近代列国争强史阴影作祟的结果。

  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中国需要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和平主义的文化传统,说明其丰富深刻的内涵,消除世界的疑虑。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中国和的文化以及和谐相处的国际观。他指出:“中国人民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论’,中国人的血脉中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中国将坚定不移沿着和平发展道路走下去,这对中国有利,对亚洲有利,对世界也有利,任何力量都不能动摇中国和平发展的信念。”他又指出:“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声音,向世界传达了中国的和平智慧和中国人民对待世界的和平友好态度。

  “和”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应当指出,和平、和谐在中国文化中是有深厚根基的。“和”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普遍原理和根本价值观。作为普遍原理,它是事物生成与发展的本体原则;作为核心,它是事物存在与发展的内在动力;作为价值观,它是中华民族最为永恒和深沉的精神追求。

  《国语·郑语》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认识。这里的“和”是不同元素配合,“同”则是同一元素的叠加:“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左传》中齐国上大夫晏子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不同元素的配合是和合、和谐,和谐方能产生事物:“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荀子·天论》)

  《易传》把“和”上升到了“天道”的高度,说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乾道即是天道,“保合太和”使“和”具有了本体意义,“太和”也是宇宙万物、人类社会的普遍原则,是一种普遍和谐的思想。

  中国文化还深入研究了和谐形成的内部动力或机制。《易传》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把对于和谐的认识从表面引向了事物的内部结构。“一阴一阳”的含义首先是事物包含阴阳两个方面,阴阳俱备,事物才能形成和发展;其次是阴阳互相依赖于对方而成为自己,相反相成。再次是阴阳的推移和变化是事物运动的法则。关于此,张载提出了“一物两体”论。他说:“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自注:两在故不测),两故化(自注:推行于一),此天之所以参也。”他又说:“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张载集》)的确,在中国哲学中,独阴独阳是不能存在的,阴阳不能相互吃掉对方。一物两体的“两”是对待、推移、相成。“和”是中华文化的价值观。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