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干部,不存在要不要严的问题,也没有过不过头的问题,现在的发力方向是如何把十八大以来一系列严格管理监督干部的制度落实到位。”调研组发现,这一点是干部群众的共识。
问卷调查显示,超过一半受访者认为,从严治吏还没有“严”到应有的程度。中组部干部监督局巡视员、副局长侯绪伦判断,“严”起来“实”起来,一时间少数干部还不适应,但只要不松劲,就会形成“新习惯”。中组部组织二局副局长张金豹分析,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后,中央接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干部点赞、群众欢迎,有助于从严治吏的深化。
记者随机探访广西宾阳县干部工作状态:“你觉得县里的干部和以前比怎么样?”一位街边卖凉皮的商贩回答:“好多啦,你没看这马路边的树都活了吗?”见记者一头雾水,他解释说,现在每棵树种下去都有人管,“干部不敢让树死,死了就有人来问责!”
从“年年种树不见树”到“日日但见景有别”,老百姓就是从这样的点滴细节中感受着干部作风之变。
从严治吏,江西的干部别有一番感受。省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吕伟说,江西一度红包泛滥,中央巡视组反馈“较严重”。
坏风气的惯性是强大的,但一狠抓就有效:收缴红包1400多万元,处理30多名干部。省农业厅一局长,收4000元红包,就地免职,全省注目。有干部私下问,红包是小节,处理这么重是不是小题大做了?吕伟说,省委态度坚决,作风就要从细节抓起,多少干部贪腐,不就是从收红包开始的?
辽宁鞍山市委书记王世伟直言不讳地说,抓作风耍不得滑头,要的就是这种较真甚至刻板的劲儿,“现在,什么饭都敢吃、什么人都敢交、什么事都敢做的张狂少了;一人说了就算、一拍脑袋就定、一拍胸脯就办的妄为少了。”
导向之变
干部更多从基层磨练中走上来
基层一线的干部茁壮成长起来了!
征地拆迁,“天下第一难”。广西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和合村的那乜坡也不例外。那乜坡地方不大,名头不小,袁隆平种业基地就建在这里。一年前,还有80多户村民住着不走。如何顺利推进?邕宁区委的办法是,选对干部、用好干部。
三十出头的梁鸿涛,现任区委政法委副书记,每一步成长无不是实干出来的。接到任务,梁鸿涛就“长”在了工地上,耐心跟村民解释,真心为村民着想,快速打开了工作局面。
邕宁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韦家斌说:“选什么人用什么人,是最重要的导向,就是要起用那些在一线埋头苦干的干部。”
鲜明的用人导向是从严治吏的指挥棒。记者采访到的干部都明确表示:“来自基层一线,敢闯敢干、务实肯干的干部得到提拔重用,能带动一大批干部往前冲。”
不同岗位的干部交流使用起来了!
正向激励之余,还要防止干部长期不“动窝”,滋生腐败的细菌。南昌动了真格,把“肥缺”部门、关键岗位的干部先动起来。陈德寿分析,因为还没有形成大气候,别的地方不动,光是一地单干,干部抵触情绪较大,“很不容易,但再难也要推。”
辽宁营口市委书记吴汉圣力推轮岗交流,前不久市委将市法院和市检察院领导进行对调,阻力也不小,“自己这一块熟门熟路的,谁都不愿意动,但制度规定了到年限必须轮岗,一视同仁,干部也能接受。”
约束之变
执行从严,激活制度效力的启动键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我们党从来没说放松对干部的管理,现在为什么强调从严治吏?”辽宁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辛桂梓说,“关键是一段时期以来,有制度不执行,制度形同虚设,人们视而不见。”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一认真,制度的威力骤现。截至目前,全国近10万名领导干部接受“体检”——抽查核实个人有关事项报告,6名拟提拔为中管干部人选、500多名拟提拔为厅处级干部的考察对象,因抽查核实发现问题被取消任用资格。
受访干部普遍认为,现在没人敢不重视个人有关事项报告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干部监督室主任文东福谈到一个现象很有意思:现在时不时就能接到厅局长的电话,问这一条怎么填,那一条怎么填,生怕疏漏,“这跟以前很不同。”
侯绪伦介绍,现在狠抓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的抽查核实,堪称激活了制度效力的启动键。
江西永修县委书记邹绍辉在县区干了23年,对此深有感触:制度不执行,就是“纸老虎”,时间长了,有人不但不怕,还时不时去摸摸“虎头”,“以前公车私用很普遍,现在严管严罚,不敢说完全杜绝,但真是好太多了。”
“以前是把责任放在程序上,干部出了事,就把责任推给程序,现在想推也推不掉了,首先就是你‘一把手’和组织部的事。”广西北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伦兵说,2014年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受到广大干部的认可。不少干部反映,《条例》一大亮点在于,赋予“一把手”和组织人事部门管理干部更多的权力和责任。
从严治吏,谱写了党的建设新篇章,开创了全面从严治党新局面,它必将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铸就钢铁脊梁,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夯筑坚实基础。
(本报记者温红彦、张毅、袁新文、盛若蔚、李章军、姜洁、赵兵、时圣宇)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