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乌克兰政府拒绝承认公投结果,政府军和民间武装在东部地区发生冲突 新华社发
局部战争产生的原因
我们认为,当今世界仍然遭遇局部战争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战争产生的原因和动机呈现多元化的特征
冷战结束后,超级大国利益掩盖下的各种矛盾逐渐暴露出来,因边界领土争端、民族宗教矛盾、资源争夺、分裂主义等问题引发的战争频发。前文我们对战争所做的划分,清楚地显示了战争目的的多样性。另外,战争的主体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战、二战中,世界主要大国大部分被卷入战争中,但当今的战争没有在大国之间进行的,小国、弱国成为战争的主体,而这些国家有一个共同特征:治理水平不高。这也是战争形式多样化的原因之一。从这一点看,善治是避免战争的有效途径。多元化使国家、国际组织对战争的态度也相应多元,难以做出一致的选择。此外,国际交流的普遍发展使得武器、资金、人员、作战技术等的流动和传递非常易于进行,这对那些有战争愿望的人来说,是一个很方便的条件。从一定意义上讲,战争的易于发动,是战争多元化的另一个原因。
遏制战争发生的力量十分有限
作为世界上最权威国际组织的联合国在协调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方面虽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它制止战争的能力非常有限,其方式也不具有强制力。联合国应对战争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预防性外交和其他预防性行动,避免战争的发生;二是通过向动乱地区派遣维和部队,帮助它重建安宁。前述巴以战争、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等,都避开了联合国,这说明联合国在制止战争问题上所能采取的有效措施并不多,特别是对大国参与的战争影响力就更弱。联合国如此,地区性组织也一样。实际上,大国是遏制战争的重要力量,但大国是多次战争的参与者,甚至是战争的发动者。
干预战争的成本和代价提高
现代战争的高科技性明显增强,有人将现代局部战争的战场称为“新式武器的试验场”。虽然现代战争投入的兵力有限,但技术含量很高。另外,对于美国这样的大国来说,战争伤亡是一个重要考虑。在美国参与或发动的多次战争中,美国的退出都是在掌握战场主动权的情况下发生的,相对于战争费用来说,人员损失是更重要的考虑。战争造成的巨大伤亡使大国干预战争所面临的阻力大大增加。
大国是否干预战争主要取决于是否符合自身的利益,而不是其它
例如,在利比亚禁飞区问题上,法国作为利比亚原油产业最大外国投资者,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极力推动北约介入;而德国等国家由于利益关联度不大,不愿承担为此需付的代价,以至法国激烈攻击德国态度消极。同样,1994年卢旺达发生种族大屠杀时,联合国在卢旺达的维和行动一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西方大国也表现出十分冷漠的态度,多个国家甚至一度反对干预。时任美国驻联合国大使的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竭力阻挠联合国安理会向卢旺达派遣维和部队,结果导致60万人在那场大屠杀中丧生。在联合国对卢旺达的干涉行动中,美国置卢旺达境内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于不顾,而对巴尔干半岛的干涉却极为热心。
从这些案例可以看出,是否符合自身利益成为大国干预战争与否的重要因素。也需要指出,随着局部战争在空间上的扩大和频度上的增加,仅从道义和能力的角度看,任何大国或国际组织都不能做到事事干预、时时干预。最终,利益就成为决定性的因素。(兰州大学原副校长,中亚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 杨恕)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