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搜索 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意大利经济奇迹回放:只用十年跻身主要工业国

2015-05-22 10:03:47来源:国际金融报 分享:
字号:

  10年成主要工业国

  有了美国的资金支援,以及国内新政治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意大利早在1950年就已经恢复到战前水平,农业部门也因为新的《农业改革法》而焕发活力

  意大利在外交层面对美国的妥协与追随,让其获得了马歇尔计划的大量援助。在马歇尔计划落实的1948年至1952年的几年间,意大利从美国获得了14.7亿美元援助,约相当于马歇尔计划全部援助资金的11%。而在所获得援助占本国国民收入的比重上,意大利达到5%,高于英国的3%、法国的4%及西德的2.5%。

  政治倒向美国的另一个好处,是意大利战后一开始就确立了偏向美国的自由市场和对外开放路线。为了确保自由经济体系的实施,意大利颁布了一系列旨在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

  早在战后初期,意大利总理加斯贝利即取消了价格管制和配给制度,放松外汇管制,允许私人从事出口贸易。此外,1950年8月,意大利成立了旨在促进该国南方经济发展的“南方基金会”,“制定了一个1950年至1960年的10年执行总计划”。另外,推行土地改革和农业改造的《农业改革法》也在同年得到实施。

  实际状况是,有了美国的资金支援,以及国内新政治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意大利早在1950年就已经恢复到战前水平,农业部门也因为新的《农业改革法》而焕发了活力。当经济开始复苏,1950年朝鲜战争的爆发又进一步刺激了意大利的出口。从1951年开始,直到1963年,意大利经济迎来了高速增长期。

  1951年至1963年,是意大利战后经济的第一个黄金时期。这一阶段其经济增长率高于意大利本国历史上的任何时期。1962年,意大利工业总产值是一战以前的7倍,工业从业人员占全体就业人员的比例从1951年的29.4%上升到37.4%。工业的进展,也带动了国民收入的增长,这一时期意大利国民纯收入以年均5.8%的速度增长。在欧洲的表现仅次于西德。

  意大利在二战以前的百年间,经济发展长期乏善可陈。为何二战后的短短十多年间,该国能够迎来快速增长?

  新的自由经济体制释放的活力被认为是意大利经济复苏的主要原因。二战以前,意大利经济长期增长乏力,被认为是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的典型代表。而在法西斯专制统治下,封闭的“自给自足式”经济政策让意大利民间的经济活力受到严重遏杀。

  战后的意大利政府在对外贸易方面又做了什么呢?一方面放松了外贸管制,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区域经济整合。由于古罗马帝国的历史因素,意大利人对于“大欧洲”向来有着浓厚情结。在1951年设立的欧洲煤钢联营中,意大利一开始即为积极参与者。

  在积极的对外经济政策下,到1957年,意大利与欧洲煤钢联营成员之间的私人贸易中,99%实现了自由化。而1950年之后的12年间,其出口额年均增长12.3%。

  此外,通过国家垄断来适时调节经济也是意大利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意大利在战后,利用国库资金大量投资了铁路、公路、基础设施等领域,另外,大力发展国家控股的大企业,进一步增强了该国的资本实力。而利用国家财政拨款,扶持相对落后的南方地区,使得南方地区经济增长明显加速。

  在1951年后的10年间,依托于良好的出口环境,意大利传统的纺织服装业、食品加工等迅速起步,新兴的汽车制造及旅游业也迅速增长。得益于意大利南北方之间相对较大的经济落差,来自该国南方的大量劳动力进入北方地区,使得意大利产品的价格较具有国际竞争力。据统计,1955年至1971年,有大约900万人从意大利国内迁移流动,由此带来了庞大的消费及交通等基础设施需求。

  中小企业唱主角

  意大利政府很早就注意到中小企业的重要性。在二战之前的1922年,意大利颁布了其历史上第一个旨在保护和促进小企业发展的法规,并在国家工商部门下设“小工业中央委员会”作为具体政策落实机构

  在战后意大利“经济奇迹”中,中小企业的贡献不容忽视。据1951年的一份统计显示,意大利全国员工数量在5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占比达到99.87%,因而意大利也被称为“中小企业王国”。

  意大利中小企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二战以前。当时,意大利东北部及中部一些地区就已经有了良好的手工业基础。该地区人口众多,大量农村人口不得不从事副业,逐渐发展出房屋建造、服装、家具等手工业。

  意大利政府很早就注意到中小企业的重要性。在二战之前的1922年,意大利颁布了其历史上第一个旨在保护和促进小企业发展的法规,并在国家工商部门下设“小工业中央委员会”作为具体政策落实机构。

  二战结束后初期,意大利工业部门中,中小企业工业装备与大企业相比有着较大落差。意大利政府为了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在政策层面做了较大调整。比如1956年,正式颁布《手工业法》。成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三级手工业委员会。通过手工业委员会对全国中小企业的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出台了具体政策。

  在意大利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中,始终坚持着对落后地区实行特别照顾的原则,不仅在金融方面提供支持,还提供了租税方面的大量优惠。

  在20世纪50年代,意大利政府曾一度希望通过发展国有控股的大型企业来实现大规模的现代化,结果这些企业的发展却始终不如人意。后来政府才逐渐将重点转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在这之后,原先大量作坊式的家庭工厂开始购进设备、建设厂房,迅速朝正规化中小企业转型。

  1951年到1963年,意大利政府先后颁布了4部旨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如,1952年颁布的949号法律,向中小企业提供了7070亿里拉优惠贷款,而1959年颁布的634号法律,对南部地区提供特别优惠贷款,大大促进了意大利南部地区工业发展进程。

  政策的大力支持,反映在意大利战后“经济奇迹”期间的数据上,中小企业的贡献占据绝对主导。在进出口方面,这些中小企业尤其活跃。在中小企业集中的纺织、食品、家具等产业,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而这些企业在“经济奇迹”期间的出口增长数字惊人。如1958年至1963年的5年间,纺织业出口增长151.4%、家具业出口增长了102.7%。

  前苏联的一位学者评价这一时期的意大利经济道:“在意大利,中小公司数目超过了欧共体的平均水平,它们是该国经济复兴的基础。它们证明,自己能保证出口产品具有很高的竞争能力。”

  而1963年,就连美国总统肯尼迪也公开赞扬意大利说:“一个国家曾经深陷废墟,为失业大军和通货膨胀而苦恼不已,而现在却成为了资本的输出国,它在创造就业和开辟新兴工业方面达到了西方世界无与伦比的速度。”

  危机“终结”经济奇迹

  意大利经济奇迹的终结,并非毫无来由,而是和其长期以来的经济政策及欧洲外部经济环境密不可分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繁荣背后始终暗藏着危机。1951年至1963年的快速增长,让意大利从一个较为落后的农业国家一跃发展成欧洲主要工业国之一。然而,这波经济景气却在1964年遭遇“滑铁卢”。

  此次危机的发生并非一夕之间,而是有着一个累进过程。这一状况鲜明地反映在经济增长数字中。1960年至1963年,意大利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增长了11.7%、8.2%、6.2%,5.6%,呈现出逐渐递减的状况。而1964年,经济增长仅为2.8%,1965年更跌至1.3%。

  1964年至1965年的这波经济危机是意大利战后遇到的第一次大的经济挑战。国内失业状况大幅恶化,而1964年,全国固定资本投资下跌5.8%,是二战后第一次出现下降。这波危机同样对意大利国内政局产生了很大影响。

  1964年6月,意大利众议院表决政府提出的国家拟向天主教中学提供津贴的提案时,由于主要执政党的弃权,政府的提案未能过关。次日,意大利莫罗政府宣布解散。这次提案涉及到的补贴金额仅为约1.49亿里拉,提案的表决实际上成了对政府经济政策的信任投票。结果正如当时欧洲诸多报刊预测的那样,就连执政党也对政府应对危机不力充满不满:在莫罗政府执政的一年多时间里,1963年,意大利通货膨胀、消费品价格指数上涨7.4%,进出口也产生了极大失衡,进口增长快速增长23.7%,而出口仅仅增加了8.3%。

  意大利经济奇迹的终结,并非毫无来由,而是和其长期以来的经济政策及欧洲外部经济环境密不可分。德国席勒研究所专家乔纳森·特尼鲍姆曾将二战之后西方金融体系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时期是战后重建和发展时期(1945-1963)。而从1964年至1966年是一个过渡阶段,其间在西方出现了一次根本性的经济社会政策转变。从1967年之后是第三阶段。

  乔纳森·特尼鲍姆的分析,用来描述意大利二战后的经济发展是再合适不过。在1964年之后的几年,主要的欧洲国家如法国、英国等同样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其中,法国的情况尤为典型,1962年起的3年中,法国工业增长率增长分别为6%、5%、4%,呈现出递减状况。而这种状况,造成了意大利出口市场的萎缩。

  除此以外,在二战之后的意大利企业结构中,一直存在着双重机构。即:一方面存在着技术装备精良的企业,又有一大批技术装备差、生产效率低下的企业。一般认为,落后企业会拖累整体的经济发展。然而,在意大利,却因为这种局面,使得大企业不必支付昂贵的工资,反而迎来了快速发展。不过,1964年之后,随着劳动力成本的迅速提升,意大利不少企业的竞争力出现明显下滑。

  1965年5、6月间,意大利国内3家银行连续宣布倒闭,政府采取了通货膨胀政策试图缓解经济危机,结果却进一步造成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尽管1966年,意大利经济又以9.5%的增长率一扫此前两年的阴霾,并且这种增长又维持了好几年。然而,这此后的增长并不被视为此前“经济奇迹”的延续。经历1964年、1965年前后的剧烈波动后,意大利的经济基础显然已经动摇。

责编:许兰

关键词:意大利经济,1950年,意大利总理,经济增长率,经济活力
分享/关注:
评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