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搜索 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云南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葬礼外交”,悲情背后的智慧

2015-04-10 08:37:27来源:《环球人物》杂志 分享:
字号:

us_president_barack_obama_greets_cuban_president_r_52a768bda0_副本

  2013年12月,奥巴马在曼德拉葬礼上与劳尔·卡斯特罗(中)握手。右为巴西总统罗塞夫。

fotoe-10252209_副本

  1953年3月,周恩来总理(前排右三)到莫斯科参加斯大林葬礼。

  葬礼外交考验智慧

  领导人的葬礼,常成为外交突破的关口。这是因为在这个人情味浓厚的场合,政治敏感性降低,比较容易打破政治隔阂。

  在中苏关系上,邓小平主导的三场“葬礼外交”至今为人称道。1982年,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辞世。中国派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黄华出席葬礼,这是上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以来访苏的最高级别中国官员,一举打破了两国交往的“坚冰”。继任的苏联领导人安德罗波夫1984年去世,下一任契尔年科一年后也去世。中国先后派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和李鹏参加葬礼,双方的交流推动了中苏关系的正常化。

  在巴以关系上,以色列总理拉宾的葬礼是件大事。1995年,积极推动巴以和解的拉宾遇刺,30多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葬礼。为避免刺激以色列公众,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没出席葬礼,但事后前往拉宾遗孀家吊唁,展示了他的人情味。

  朝韩关系的一度改善,也离不开葬礼外交。2009年,韩国前总统金大中去世。他生前推行“阳光政策”,赴平壤会晤金正日,促成离散家属团聚。金正日发出唁电,并派团前往韩国吊唁,缓和了朝韩关系。

  有的时候,一国领导人的葬礼,还为第三方改善关系提供了平台。2013年,在曼德拉的葬礼上,美国总统奥巴马与古巴最高领导人劳尔·卡斯特罗相遇,奥巴马主动与劳尔握手,向外界释放了美古关系解冻的信号。一年后的2014年12月,劳尔宣布将与美国全面恢复外交关系。

  也是在曼德拉葬礼上,奥巴马还主动与巴西总统罗塞夫拥抱。此前,罗塞夫因遭到美国情报机构监听而深感愤怒,两国关系陷入僵局。奥巴马的举动多少缓和了两人关系。不过,也许是太“投入”外交了,奥巴马在葬礼上与丹麦美女首相施密特亲热聊天,还拉着英国首相卡梅伦一起玩自拍,被曝光后引发批评。后来还有人说,奥巴马在曼德拉葬礼上很高调,却没有参加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葬礼,而英国还是美国最亲密的盟友,未免厚此薄彼。

  近年来,还出现过几次较大规模的葬礼场面,包括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的葬礼和沙特阿拉伯国王阿卜杜拉的葬礼等,但说到“葬礼外交”,曼德拉和李光耀的葬礼给人印象更深。两人都是朋友遍天下,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对他们赞赏有加。他们的葬礼,也因此云集各方贵宾,为开展外交活动提供了条件。(记者 俞懿春 凌云)

责编:邢若宸

关键词:李光耀,玩自拍,1980年,外交活动,悲情
分享/关注:
评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