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欧洲时报网报道,如何使中国成为一个文化强国,加强中华文化的国际认同成为两会关注的热点议题之一。多名人大代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文化“走出去”应向欧美学习,注重文化包装和传播形式创新,兼容并包。
云南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杨劲松第八次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参加今年的会议。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一直是他关注的重点。
“中国留学生如果能学习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当他们融入到其它国家时,他们本身也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的载体,”杨劲松称,“一方面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另一方面也会有助于他们未来个人的发展。”
杨劲松所在的云南文投集团曾经投资《吴哥的微笑》大型文艺演出已经成为游客到柬埔寨旅游的必游项目之一,该项目五年来已接待了来自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万人。在欧洲,云南文投集团和太阳马戏团也曾有过多次合作。
杨劲松表示,中国原有的国家级或者世界级文化遗产在走出去时,最好也是多样化的,方式也可以有所创新。“我们也可以在国外举办一些中国文化节,”杨劲松说,“例如,我们羊年春节期间在柬埔寨举办了一场中柬春晚,在东南亚国家巡回演出,在当地引起很大震动,从舞美灯光到演员节目都给当地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就让他们真正了解了中国,了解了中国文化。”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安顺市文联主席姚晓英告诉记者,拿中西方电影举例比较了中国文化走出去应当探寻的问题。“我太喜欢《魔戒》这样的电影了,西方电影以更高的技巧表达了文以载道的主题,文以载道的主题我们是认可的,像《星球大战》中说‘原力与我们同在’是谈我们要坚强,像《魔戒》是在讲信仰和信念,它所谈的主题不就是唐僧西天取经嘛,但是你看他们包装的多好啊。”
姚晓英认为,从表现形态上,中国需要学习西方国家更加尊重艺术本身的规律。“我们的很多影视电影动辄就是说要有教化的作用,其实好的艺术作品它一定是有教化意义的,但要看你把什么放在前面,老是想要教别人,这种出发点就会让别人远离你”,姚晓英说。
“我认为真正的来认知中国今天的传统文化危机,更多的是在于中国人是否还有那份文化自信。人们对生活空间的向往,到底是向往中国的生活空间,还是外国的生活空间,”姚晓英说,“生活空间和文化空间是有关系的,假如对我们的文化都不自信的了又如何能向往我们的生活空间呢。”
责编:吕文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