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之所望,执政之所向,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事关13亿多人“同呼吸、共命运”的环保议题上做出庄严承诺:一定要实现蓝天常在、绿水长流、永续发展。如此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宣誓,使人们深切感受到,把民众“获得感”作为政策皈依的政府,表现出的担当和勇气。
理性看待 同仇敌忾
担当与勇气的背后是强烈的危机感、责任感。作为保持30多年高速增长的经济体,中国目前进入了主动适应中高增速的“新常态”,但是,13亿人口的大国,在加速工业化、城镇化大背景下,长期累积矛盾日益突出,遭遇包括环境污染在内的诸多“成长烦恼”。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林毅夫在近日政协小组讨论中指出,从全国看,雾霾等环境污染问题更深层原因在于经济结构。他说,发展中国家,从低收入向高收入跃进过程中,必然经历制造业大发展阶段,而这个阶段往往是环境压力较大的,而中国就处于这个阶段。“欧美发达国家今天蓝天碧水,但,他们当年在大力发展制造业阶段,都同样遭遇严重的环境污染”。同时,许多地方奉行唯经济增长率论英雄错误理念,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速度,加重了污染程度;一些环保主管部门或缺少执法手段或失职渎职、贪赃枉法,这些因素叠加,导致环境污染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
对环保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刚刚履新环保部长1周的陈吉宁代表坦承,环保执法弱是目前突出问题,“大量环保法律法规得不到遵循”。来自广东的全国人大代表朱列玉指出,当前普遍的环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导致违法成本过低,是污染问题成为痼疾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处的工业化发展阶段只是理性看待当前环境污染问题应该注意到的因素,但是这在任何意义上都不能成为污染的借口,而环境执法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近日中央巡视组反馈的问题:环保部监管失职和腐败、领导干部及其亲属违规插手环评审批、环评技术服务市场“红顶中介”、环评机构资质审批存在“花钱办证”现象、把关不严、批而不管、越权审批、地方环保部门环评审批中腐败问题易发等,触目惊心,亟须刻不容缓的“铁腕治理”。
正如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指出的那样,环境质量是广大群众期盼的“最大公约数”,“APEC蓝”长驻是人们的共同期盼。污染是“公敌”,而一切阻挡人们欣赏“青山绿水”和”蓝天白云““获得感”的体制机制、机构个人无疑都是“仇寇”。
转型升级 釜底抽薪
无独有偶,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厉以宁对现阶段环境污染的解释与林毅夫类似,他曾进一步指出“重工化”是“罪魁祸首”。全国政协委员、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李毅中在3月6日记者会上也指出,工业耗能占全社会总耗能的70%,是主要污染源。正是基于这种现状和判断,我国清除污染的治本之策直指经济结构调整,包括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绿色环保高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调整能源结构,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等。釜底抽薪,只有以最短的时间,奋力越过重工化发展阶段,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才能早日常态回归。
李毅中指出,既然工业是主要污染源,那么就要切实做好工业节能减排,同时积极治理历史累积下来的工业污染,这一点必须毫不含糊。但是,他同时强调,绝不可以脱离国情,浪漫到使工业边缘化。“美欧都经历了上百年,甚至几百年工业化进程,而我们到2020年才基本实现工业化,我认为工业的主导作用要充分发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使我格外振奋,总理用了很长一段讲制造业,特别是’中国制造2025’,这体现了对新型工业化的重视。”李毅中说。在他看来,大力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新型工业化之路,是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闯出的绿色新路。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则主张实施“工业绿化战略”,引入最先进的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工业,他举例说,我国钢企可以通过进口高质量煤和铁矿石,像德韩公司一样冶炼“环保铁”。
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论述,已成为中国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推动经济转型的标志。对此,全国人大代表、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马化腾认为,互联网改造和培育出的新兴产业和业态将大幅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发展水平。这无疑将大大降低中国“重工化”水平,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服务”。
依法治理 严字当头
“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习近平总书记3月6日在江西代表团参加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的讲话措辞可谓严厉。
人们还记得一则报道:今年1月底,北京市长王安顺在一个座谈会上说,他曾代表北京与中央签订空气治理责任状,也是生死状,因为中央领导说,2017年实现不了空气治理就“提头来见”。由此,党和政府治理环境污染的决心之大,可见一斑。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环境治理靠“责任状”,更要靠法治。
我国已经形成了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法律体系,特别是今年1月1日开始,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正式实施,根据该法,对违法企业可以采取按日计罚,可以查封、扣押,甚至责令限产停产移送拘留。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法治精神的当然逻辑,但实施过程中,像这样权威的环保法律竟遭侵犯,而执法无力。针对环保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6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陈吉宁代表环保部当着海内外媒体表态,环保部把2015年定为环保法实施年,开展全面的环保大检查,对于违法企业进行全面的排查,做到“不查不放过、不查清不放过、不处理不放过、不整改不放过。”同时,环保部还将强化刑事责任追究,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移送一起。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朱征夫看来,目前,环保执法部门顺利履行其职能还存在执法资源不足的矛盾,他建议仿照森林公安,赋予其执法权、侦查权,或者干脆专门设立环保警察,让他们手上有“枪”。为加强对环保部门执法监督和问责,朱列玉代表则进一步提出,有必要建立行政追责架构,细化执法层次和纬度,比如,进一步发挥全国人大执法监督作用,由其来审查环保部年度工作报告,全国人大代表对其工作进行投票表决。
携手奋斗 水滴石穿
“今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要降低3.1%以上,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都要减少2%左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要分别减少3%左右和5%左右。”政府工作报告中这样“白纸黑字”地列出具体环境减排指标。对此,全国人大代表、中南财经政法环境法教授吕忠梅直言“指标很硬”,诠释了“铁腕治污”的含义。
污染简单,治理极难。 无论多么不情愿,这都是我们难以拒绝的现实,政府工作报告中规定的上述减排目标经过艰苦努力实现后,也很难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正如我们之前看到的一样:去年全国首批实施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总体上PM2.5平均浓度降低11.1%,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也降低了超过10%,但是,在人们直观感受上,依然是“时时雾霾笼罩”。陈吉宁坦言,中国面临着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和环境之间的矛盾,而解决环境问题,不能够操之过急,更不能无所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贵在行动,成在坚持。“我们每个人都应为环境治理尽一份责任,要用水滴石穿、久久为功的毅力,紧密围绕改善环境质量的核心,来提高社会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满意程度。”陈吉宁说。
水、空气等环境要素具有天然的跨域性,因此,环境治理和保护必须加强区域之间、国家之间的协调与合作,而去年北京“APEC蓝”经验也证明了这种合作的有效性。全国政协委员、沧州政协副主席何香久进一步提出,总结京津冀治霾经验,探索形成区域协同治霾模式。他提出来从“治理协同”、“产业协同”、“功能协同”3个角度入手,形成污染信息共享、连防联控,产业一盘棋、合理布局,功能既有分工、又相互补充的协同局面。从国际合作角度,陈吉宁指出,中国作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一员,一直积极参与联合国等政府间组织发起的各项环境保护公约和行动计划。与发达国家合作,来探讨引进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促进国内的节能减排;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坚持互利共赢,分享破解发展和环境之间矛盾的经验;与周边国家合作,来共同解决共同面临的环境问题。关于今年参与国际环境合作的重点,陈吉宁介绍说,中国将积极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与沿线国家共建绿色“丝绸之路”,积极履行国际环境公约规定的义务,积极参加全球治理体系规则的构建,包括自贸协定和环境产品清单等相关的谈判,共同推进区域和全球问题的解决,为亚太地区和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记者张保淑、尹晓宇、陈振凯、杨子岩、史自强)
责编:姚丽娜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