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云南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海外网>>资讯>>海外版精粹>>旅游天地>> 正文

威宁石门坎:中西文明交融的传奇部落

2014-12-12 04:02:57|来源:海外网-人民日报海外版|字号:

贵州威宁石门坎,这个黔滇交界处的偏远村落,缘于英国传教士柏格理而名声鹊起,成了一个散发着田野记忆的历史符号,一个中西文化交融聚集的文化符号。

初冬,沐浴着高原柔风,公务之余,我悄然来到了这里。村子真静,街道上偶尔见到穿着苗族服饰的妇女从身旁走过,我知道这就是有名的“大花苗”民族。一只小白狗爬在地上,悠然打着小盹。

1904年,取着中文名的英国传教士柏格理,从云南昭通来到石门坎传教办学,开启了让当地人耳目一新的教育: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双语教学学校并取名“石门光华小学”,开创当时男女学生同校先河;着手整理苗族文字,为苗族创立了“老苗文”,开创了苗族母语文字的先河;建起了中国第一所苗民医院,创建了乌蒙山区第一所西医医院;倡导民间体育运动,修起了贵州有史以来第一个足球场,石门坎曾一度成为“贵州足球的摇篮”……柏格理也永远留在了黔西北这块贫瘠的苗疆腹地上。1915年9月流行斑疹伤寒,这名英国校长因护理患伤寒症的学生,感染了沙门氏菌属伤寒,医治无效而不幸去世,年仅51岁。

缘于柏格理多年开启的现代教育,在紧随而来、同样取着中文名的高志华、王树德等几位传教士不懈努力下,石门坎迎来了教育发展鼎盛时期,这里培养出了4000多名初高中生和小学毕业生,学生毕业走出大山后,有的还考取了硕士和博士……仅弹丸之地的石门坎,从此驰名中西,曾被誉为“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区”、“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传奇部落”。

来到石门坎,有一小间砖混小屋,曾是石门坎的第一个邮政所。当时,从国外寄信到石门坎,只需写下“中国石门坎”,邮差就能把信件准确无误地送到这里。

行走石门坎校园,现仅存的,只有当时的女教师宿舍、用于办公的长房子、牧师食宿的石房子、小砖房建筑,经过修旧如旧后,仍能见到中式建筑特点和西式建筑风格,向来访的人们展示着往日的兴盛。

昔日的足球场已经不复存在了。当年修在半山间的男女游泳池,如今已是干枯滴水未见,仅剩土坯墙原貌残遗。1910年,柏格理从英国带回来的一些树种,早已长成参天大树,向人们述说着往日端午节“全民运动会”曾经涌动的一切……

石门坎因有一扇天然石门而得名。那些年,柏格理先生曾带领当地苗族人民,用铁钎、铁锤戳开了石门,大大便利了村里与云南昭通的交往。

收拾起这段辉煌沧桑历史,来到石门坎西北侧山麓,这里安葬着柏格理的魂灵。午后,成片树荫间斑驳如鳞的阳光洒泻墓地上。墓碑上嵌有世界上唯一用英、汉、苗三种文字雕刻的墓志铭,在这寂静山村,成为了中西文明交融的一道独特景致。

悄然徜徉威宁石门坎,返回的路上,放眼望去,冬阳朗照下的古村落,满坡苍翠山林间,竞相吐露片片金黄灿烂。(蒋兴勇)

(责编:赵雪晨)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石门坎 中西文明 中西文化 部落 传奇

评论资讯台湾香港文史地方华商

新闻热图>

最新热点>

太原市委组织部长被查 曾“失踪”14天

娱乐炫图>

最新排行 >

史海钩沉>

图片精选>

视频>

论坛热点>

新闻推荐>

昆明“蟒蛇少年”与25条蛇同居10年(组图)

刘铁男案今宣判 其情妇遭生命威胁后举报

评论|资讯|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滚动

新加坡|云南|吉林|红色|南粤|中原|书画|丝路|鲁东|创新|创投|成渝|赣鄱|钱江|食品|IP电视|华商|纸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