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具体而言,达成2020年全球减排协议的截止日期是2015年年底,而目前所剩时间仅有三年。事实上,中美之间关于气候变化的合作早已不是什么新闻,双方开展各种对话都已经许多年。 |
中美将紧密合作应对气候变化?
另外,在此次波恩会议之前,中美发表了关于气候变化领域的联合声明,宣布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下成立气候变化工作组,这一事件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4月28日,在一次全球非政府环保组织“气候行动网络”(Climate Action Network,CAN)的一次媒体电话会议中,来自《金融时报》、《卫报》、路透社等全球各大媒体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围绕4月13日中美之间签署的协议,因为大家都开始猜想中美之间会有怎样的合作,会不会让欧洲在谈判中陷入一个不利的位置。
事实上,中美之间关于气候变化的合作早已不是什么新闻,双方开展各种对话都已经许多年。
“其实最值得注意的是中美双方仅是使得这种双边对话更加形式化并且发表了公共的声明。” 克里斯蒂安娜评价道。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欧洲政界方面显得有一些紧张,在本报记者采访欧洲议员时察觉到他们对中美的此次联合声明显得非常敏感,并且用尽一些言辞摆明中国应该提防美国与中国在气候变化合作方面的结果。
“中国人千万不要被美国人愚弄了。” 英国气候变化委员会主席迪本勋爵(Lord Deben)用了这样一句惊人的话来形容中美之间的这次声明,中国应该和欧洲走得更近一些,因为我们有更多的共同利益诉求。
不过,国际组织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李硕认为,并不应该夸大中美此次的声明的影响。总体上来讲,对于气候变化进程来讲是一件好事。
的确,因为这样的双边合作,至少可以表明中美双方把气候变化作为了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下最高级别的议题之一,而且最高国家首脑有空间作出决定。
虽然中美之间此次的合作多少让欧洲人有一些小紧张,但是中国和欧洲早在2005年时也有一些关于气候变化双边合作声明,包括中国正在建设的碳市场也试图借鉴欧洲模式。
其实,无论中国和欧洲合作更紧密,还是和美国更紧密,最终也离不开在《公约》之下的共同推进,双边的合作仅会促进多边合作,有利于建立互相的信任。
对于接下来中国的方向,杨富强表示,“中国需要合纵连横,这里既包括发展中国家借助‘立场相似国家’集团、协调基础四国,也包括处理好与美国和欧盟的关系,同时与其他在UNFCCC进程中有着道德层面或实质层面影响力的利益相关方的交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