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首頁移動客戶端評論資訊財經華人台灣香港城市歷史社區視頻雲南新加坡德國荷蘭滾動
海外網 > 資訊 > 國家公祭日 > 最新消息 > 正文

抗戰收藏家王錦思:歷史會承認我們的價值【2】

2014-12-11 13:30:00  來源:新華網  
查看原圖
王錦思行走在長春市和平大世界古玩城內(12月5日攝)。耗資數百萬元,從國內外收藏萬余件抗日戰爭時期文物,對於民間收藏家王錦思來說,這是令他最引以為傲的壯舉。從一位普通職員到一名抗戰收藏家,從逛古玩攤時的偶然發現到把抗戰收藏當成事業,從無人知曉到成為公眾人物,王錦思用18年時間進行著他的“抗戰”。走進王錦思的家,各種抗戰時期的藏品讓人目不暇接。報紙、圖片集、詩集、地圖……王錦思對萬余件各類藏品如數家珍。 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王錦思行走在長春市和平大世界古玩城內(12月5日攝)。耗資數百萬元,從國內外收藏萬余件抗日戰爭時期文物,對於民間收藏家王錦思來說,這是令他最引以為傲的壯舉。從一位普通職員到一名抗戰收藏家,從逛古玩攤時的偶然發現到把抗戰收藏當成事業,從無人知曉到成為公眾人物,王錦思用18年時間進行著他的“抗戰”。走進王錦思的家,各種抗戰時期的藏品讓人目不暇接。報紙、圖片集、詩集、地圖……王錦思對萬余件各類藏品如數家珍。 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返回列表
圖集已瀏覽完畢 重新瀏覽

新華網長春12月10日電 耗資數百萬元,從國內外收藏萬余件抗日戰爭時期文物,對於民間收藏家王錦思來說,這是令他最引以為傲的壯舉。

從一位普通職員到一名抗戰收藏家,從逛古玩攤時的偶然發現到把抗戰收藏當成事業,從無人知曉到成為公眾人物,王錦思用18年時間進行著他的“抗戰”。

走進王錦思的家,各種抗戰時期的藏品讓人目不暇接。報紙、圖片集、詩集、地圖……王錦思對萬余件各類藏品如數家珍。

其中,一份1931年9月22日的《東京日日新聞》報紙號外尤其珍貴。這張號外是日本侵略者佔領長春后,為了紀念戰爭“勝利”而發行的。報紙上的圖片反映出當時長春寬城子陷落,日本侵略者向城市行進,日本旗在飄揚,這是侵略者自己對侵略行為最直觀的記錄。

“當我猶豫是否決定要踏上‘國道’來到‘新京’(今長春)的時候,那裡有‘羞磚恥瓦’般的皇宮。”這句話出自王錦思收藏的一份名為《昨夜的歌》的詩集。一位愛國青年在“滿洲”感受到了強烈的恥辱感,並把感慨匯成數十首詩歌記錄下來。

為了豐富收藏品的種類,王錦思還曾三赴日本尋找侵華物証。王錦思在日本的舊貨市場找到了很多有價值的文物,例如日本侵略長春的相冊、地圖等,裝了好幾大箱。“當時我還擔心海關會對這些文物進行查扣,好在都平安運回來了,這些文物的價值太重要了。”王錦思說。

王錦思告訴記者,把東西買回來、搞收藏並不是他的最終目的,他一直在尋找讓這些抗戰文物“說話”的機會。近幾年,王錦思不斷奔走於各地紀念館、展覽館,也在北京等地搞過不少短期和長期展覽。最近,王錦思受到武漢市一家展覽館的邀請,正在琢磨進行一次抗戰勝利70周年文物展。

“自己收藏的輻射面太窄,這些藏品應該有一個平台去服務社會,讓大家了解更豐富的歷史。”王錦思說。為了早日實現開辦專門博物館的夢想,王錦思正在與朋友們努力奔走著。

有人感嘆,王錦思從來沒有閑著的時候。除了搞抗戰收藏,王錦思還經常參與幫扶戰爭親歷者、幸存者等活動。在眾多社會活動中,王錦思有一個他最為看重的身份——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合會文物追討部部長。

今年8月,在王錦思的倡導下,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合會通過日本駐華大使,致函日本天皇明仁和日本政府,要求日本迅速歸還所掠中國文物“中華唐鴻臚井刻石”。這塊堪稱國寶的中國唐代刻石於1908年被日本軍隊作為日俄戰爭戰利品掠走,藏於日本皇宮至今。

以王錦思為代表的民間追討文物行為,一時在中日兩國引起強烈反響。歷史學家王仁富這樣評價王錦思:他是一個有頭腦、有熱情、有情懷、有正義感和責任感的人,投身抗戰收藏事業,用自己的默默努力揭示歷史真相,這種執著讓人感動。

收獲社會贊譽的同時,王錦思的執著也受到了來自親朋的不解。“家人和朋友都勸我應該好好享受生活,不要再堅持了。但我覺得,我雖然放棄了很多生活上的享受,但收獲的成就感是他們無法感受到的。”他說。

王錦思告訴記者,搞抗戰收藏、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並非他的終極目標。“其實我也收藏了很多見証中日友好的藏品,希望有一天我們兩國人民能夠回到友好交往的道路上。”

如今,像王錦思一樣熱衷於涉日收藏、抗戰收藏的民間收藏者越來越多。有人支持鼓勵,也有人進行質疑。對於自己所堅持的事業,王錦思坦言:“或許現在我們發揮的作用有限,但相信歷史會承認我們的價值,為此,我也會繼續堅持下去。”(記者 劉碩 李雙溪)

 

(責編:邢若宸)
分享到:

評論資訊財經 華人台灣香港城市歷史社區視頻專題滾動

新加坡德國雲南 吉林 紅色學習 南粵中原書畫絲路瀟湘西博品牌魯東創投成渝贛鄱錢江食品旅游紙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