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首頁移動客戶端評論資訊財經華人台灣香港城市歷史社區視頻雲南新加坡德國荷蘭滾動

海外網海外網>>資訊>>海外版精粹>>財經視野>> 正文

【海外版】“三個元年”打開經濟增長空間

2014-11-14 05:18:34|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字號:

2014年APEC會議的成功舉辦,讓中國再一次成為世界舞台聚光的焦點。中國緣何受到世界關注?中國的發展給世界帶來怎樣的啟示?就這些問題,獨家專訪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

2014年成為三個“元年”

問:剛剛結束的APEC會議讓中國再次成為了世界的焦點。其實“中國”平時也是世界的“熱詞”,為什麼中國會受到如此高的關注呢?

張燕生:首先中國是一個大國,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是舉世矚目的。前不久IMF《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提到,如果按購買力評價指標計算,中國的GDP在2014年會超過美國,這比之前的預期還要早兩年。盡管這只是某種計算方式下的某個指標,但對世界是具有震撼意義的。

不少人稱去年11月召開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讓2014年成為“改革元年”。就2014年本身來說,中國不僅舉辦了APEC會議,還召開了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而四中全會則讓2014年成為“法治元年”。最近有中外學者預測中國今年對外直接投資(ODI)將超過外國直接投資(FDI),所以今年又被視為“走出去元年”。總的來說,我認為世界更關注中國,不僅是因為已取得的成就,更是因為感受到了中國的發展勢不可擋。

問:您剛剛提到,巨大的經濟成就與良好的發展勢頭是中國備受關注的重要因素,我們取得這樣局面的原因是什麼?

張燕生:應該說中國能有現在的局面具有很多原因,概括地講就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發展較為連貫,“路徑依賴”特征明顯。著名經濟史學家麥迪森曾經統計過,1820年中國GDP佔當時世界的32.9%,而新中國成立前夕,這一數字則跌到可憐的5%左右。近代中國錯失了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機會。1949年以后,中國從一窮二白的戰亂廢墟上建立起了獨立自主的基本工業體系,那個時候,無論多麼偏遠的山村,都有學校、供銷社和赤腳醫生。盡管當時的水平僅能滿足最基本的需求,解決不了生產力大發展的問題,但卻為改革開放后經濟的起飛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企業面臨“誰不創新誰死”

問:看來激發人的創造力對經濟發展十分重要。我國在創造活力、自主創新方面是怎樣的具體情況?

張燕生:事實上,無論是改革開放前的30年,還是改革開放后的35年,中國都非常重視自主創新。在前30年,我們的創新與創造更多地是在飽受封鎖的基礎上傾舉國之力在某些領域重點突破,如“第一輛汽車”、“第一台萬噸水壓機”、“兩彈一星”等等。改革開放之后,創造力更多體現在市場,企業成了創新主體。改革開放初期,我們收入水平還不高,有句話叫“誰創新誰死”,那時的企業更願意採取“低成本”、“大規模”、“薄利多銷”等低端仿制模式。而現在,收入明顯提高,有學者預計2020年中國將出現一個3至4億人口的中等收入群體。企業面臨的形勢就是“誰不創新誰死”了。

宏觀來看,我國很多地方創新社會研究與實驗經費支出佔GDP比重已經超過2%,與發達國家的水平進一步拉近。具體而言,近年來中國企業自主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也取得了巨大成果。比如,華為、中興,就是憑借創新打造了過硬的產品性能,取得了長足發展。再比如,百度、騰訊、阿裡這三巨頭,在互聯網領域創造了連發達國家都驚訝的商業奇跡。在制造業上,我們的高鐵、航空航天、核電等領域也已經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

深化改革是持久發展驅動力

問:中國經驗給其他國家帶來哪些啟示?

張燕生:總體上中國經驗帶給世界的啟示是很多的,首先一條就是中國尊重發展規律。我們提出“發展是第一要義”、“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是尊重經濟規律﹔提出“科學發展觀”,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倡導可持續發展,是尊重自然規律﹔提出“包容性發展”,讓發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尊重社會規律。第二點,就是中國在發展過程中堅持實事求是地看問題、因地制宜地找辦法,既不盲目自大,也不全盤照收,探索出了一條符合自身國情的“中國道路”,這一點對於那些處在十字路口的發展中國家而言是極具借鑒意義的。

再有一點就是中國的“先試點、后推廣”模式。比如外高橋的保稅區試點、深圳的特區試點、中關村的科技園區試點以及最近的自貿區試點等等。很多試點同時進行,彼此既有差異又有競爭,誰的經驗好就拿來推廣,這樣既積累了經驗,又降低了風險。此外,對外開放,虛心學習世界先進經驗,鼓勵地方政府在發展經濟上有一定競爭也是較為重要的啟示。

問:中國未來的增長潛力在什麼地方?

張燕生:前不久,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教授表示,中國至少還有20年8%的潛在增速,這一點我是十分贊同的。回顧中國發展的歷史不難發現,中國的很多政策措施都是“到什麼時間說什麼話”,是順勢而為的。比如,現在的全面深化改革、簡政放權、依法治國等等,是最新的舉動。

通常,經濟增長動力是兩個,一是要素投入量的增長﹔二是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大家都知道前者是不可持續的,那麼未來隨著改革紅利的釋放與創新活動的增強,后者會成為經濟發展的持久驅動力,這就是中國經濟未來最大的潛在空間。(王俊嶺)

(責編:王化雲)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中國,元年,經濟增長,兩彈一星,中國道路,路徑依賴,科學發展觀,低成本,誰不創新誰死,世界經濟展望報告

評論資訊台灣香港文史地方華商

新聞熱圖>

最新熱點>

男子冒充中央巡視組官員 受審仍打官腔

娛樂炫圖>

最新排行 >

史海鉤沉>

圖片精選>

視頻>

論壇熱點>

新聞推薦>

對越反擊戰時期中國女兵照片首度曝光(組圖)

河南三門峽監獄搬遷 押送犯人場面壯觀

評論|資訊|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滾動

新加坡|雲南|吉林|紅色|南粵|中原|書畫|絲路|魯東|創新|創投|成渝|贛鄱|錢江|食品|IP電視|華商|紙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