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07 08:28:31|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字號:
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標准的中國高鐵,憑借施工技術、成本、勞動生產率等優勢,逐漸獲得世界認可。
從2011年倡議成立中國—東盟互聯互通合作委員會,設立30億元人民幣的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以推動海上互聯互通建設,向東盟追加100億美元信貸,出資完成老撾和緬甸等國境內道路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到即將成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絲路基金,再到亞太經合組織(APEC)北京會議將《APEC互聯互通藍圖》列為重點議題,中國海外基礎設施投資建設洪波涌起。那麼,誰能從中受益?
無疑,中國實業部門將從中受益。工程建筑、裝備工業、建材工業都在最大受益者行列。在國內經濟增長和持續10余年的超大規模基礎設施投資減速之際,海外基礎設施投資浪潮將給它們開辟發展新天地,發掘實現海外市場的潛在需求,消化國內暫時貌似“過剩”的產能,避免我國產業調整走上“自廢武功”的歧路。
同樣毫無疑問,中國金融產業將從中受益。中國從2010年起就一直是世界海外工程承包第一大國,但迄今基本上只是扮演單一的設計和建設者角色,中國金融機構為之提供的基本上隻有單一的債務融資工具。在這一輪中國海外基礎設施投資浪潮中,中國企業將從設計和建設領域延伸進入投資運營領域,海外各類基礎設施特許投資經營項目將備受中國投資者矚目。
同樣確定的是,中國的貿易伙伴將從中受益。因為基礎設施薄弱正是制約全世界眾多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即使不少發達國家和“金磚國家”這樣的熱門新興市場經濟體也不例外。
世行統計,2006年,停電給印度造成了6.6%的銷售損失﹔巴西港口以延誤而“馳名”於國際貿易界,從巴西出口一個集裝箱的成本是中國的兩倍以上、印度的1.5倍以上﹔印尼國內各島嶼之間運輸成本高於對華運輸成本……基礎設施滯后,從效率、區域發展平衡、收入分配等許多方面,拖累了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
突破基礎設施瓶頸制約,是眾多新興市場經濟體共同的長期迫切願望,但他們的期望受到了資本缺口、技術和組織能力不足等問題的限制。中國基礎設施建設體系的效率在全世界數一數二,中國海外基礎設施投資浪潮可望為他們提供融資、設計規劃、設備、材料、建設、人力一攬子解決方案,解救他們穩定宏觀經濟燃眉之急,夯實他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基礎。
中國投資的機會向所有伙伴打開,但良禽擇木而棲。在全球性發展競爭中,中國的貿易伙伴隻有切實改善商業環境,改革國內經濟體制中不合時宜妨礙效率之處,擴大經濟開放,超越違背客觀經濟規律的民粹主義束縛,他們的“梧桐樹”才能招徠盡可能多的中國投資“金鳳凰”。(梅新育 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
望海樓 基建投資 金鳳凰 門將 梧桐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