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首頁移動客戶端評論資訊財經華人台灣香港城市歷史社區視頻雲南新加坡德國荷蘭滾動

海外網海外網>>資訊>> 正文

農民要求兌現新四軍借條續:將送至軍博鑒定

2014-11-07 07:09:00|來源:華商網-華商報|字號:

農民要求兌現新四軍借條續:將送至軍博鑒定

  68年前『新四軍借條』

  連日來,關於河南光山縣農民要求兌現68年前“新四軍借條”的新聞引起了密集關注與熱議。11月6日晚,華商報記者採訪了這張借條的持有者、張炎山之孫張志良。

  “巨富張炎山”收購中草藥起家

  張志良說,那張“新四軍借條”上的“張炎山”其實本名張炎善,祖居大別山腳下的河南光山縣南向店鄉,早年在當地山區收購中草藥,向附近的光山縣城、河南信陽、湖北麻城等地販賣。

  張炎善同時也是個游鄉郎中,替人看病。當地老人回憶,“讀過書”的張炎善既有商人的精明,也頗有鄉人的直爽,“有錢的也給看病,沒錢的也給看病,在十裡八鄉的口碑很好,很受尊重。”

  張炎善經營半生,累至本鄉“巨富”,置了不少田產,“當年整個村子的地幾乎都是張家的”。

  1946年6月,一支路過當地籌糧的部隊在向張家借走了3萬元,留下了這張借款人為“新四軍第五師野戰軍政治部軍令部江克成”的借條。張志良說,當地方言音調偏重,山和善讀音相同,可能前來借糧的軍人聽混了,把張炎善寫成了張炎山。

  新中國成立后,張家的田產“都被政府充公”,張炎善的成分仍被劃為“地主”,他把這張借條用紅布包裹好塞進牆角一條隱秘的縫隙。1953年前后,張炎善郁郁而終。

  當地政府2年前調查沒有結果

  直到1989年,張志良的父親張富友在拆房時偶然發現了這張被紅布包裹,已經多處磨損的借條。他意識到這“可能是老人特意留下的”。

  張炎善育有三男二女,如今均已去世。張家的孫輩都已遠離家鄉進城務工,張志良於10年前到了北京,在工地上干活。

  張志良回憶,父親去世前曾告訴他,“你爺爺當年風光過,我這輩子沒什麼留下的,隻有你爺爺手裡的這張借條,過去的動亂年代不敢拿出來,現在是和平年代,拿出來,找政府兌現了,也許能讓你們的生活好過些。”張志良說,其實日子都清苦慣了,也沒指望靠這張借條得到多少補償,最想得到的是“政府對張家先人對革命的貢獻”。

  這張借條媒體報道后也不乏質疑。張志良說,“誰敢跟政府開這麼大的玩笑?”2年前,張志良就曾委托讀過大學的姨侄劉先生請求媒體幫助,並一度得到了光山縣政府的“積極回應”。最近的一次在2013年2月,當地政府多個部門曾專門就此召開聯席會議,商量解決方案。

  2013年5月下旬的一天,劉先生曾在縣信訪局看到關於這張借條的調查案卷,“厚厚一疊材料,工作人員明確告訴我說會兌現的。沒想到一拖就是2年。”

  針對借條中的3萬元是銀元,是法幣還是革命政府發行的貨幣?劉先生說自己沒有看到政府給出的結論,但可以合理推測,1946年的法幣不值錢,共產黨的軍隊更不可能到地主家籌自己發行的貨幣買糧。“唯一合理的解釋是銀元”。

  多部門近20人到村裡再次調查

  在被塵封了68年后,這張再度面世的借條引起了多方關注,也得到了政府的正面回應。

  劉先生說,昨日下午7點,光山縣政府就此作出三點公開回應並通知張家:“對借據中”張炎山“與張志良在訴訟請求中所述其爺爺”張炎善是否為同一人進行核實﹔對張志良與張炎山的祖孫關系進行確認﹔要求張志良攜帶借據原件與縣有關人員一起到有關權威部門對借據真偽及幣種進行鑒定,待鑒定結果及身份確定無誤后,將按有關規定妥善處理。

  張志良介紹,在媒體報道后,昨日下午,光山縣公安、民政等多個部門的近20人到村裡做了再次調查,“去了村委會,走訪了村裡的老人,看了張家的家譜,也到張炎善的墳地去拍了照片。”

  張志良說,目前當地政府已決定將在APEC會議結束后,派專人前往北京,和自己見面,並一同前往軍事博物館,請有關部門和專業機構對這張“新四軍借條”進行真偽鑒定。“待鑒定結果作出后,會給出一個解決方案。”

(責編:趙雪晨)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張志良 軍博 張炎山 農民 新四軍第五師

評論資訊台灣香港文史地方華商

新聞熱圖>

最新熱點>

男子冒充中央巡視組官員 受審仍打官腔

娛樂炫圖>

最新排行 >

史海鉤沉>

圖片精選>

視頻>

論壇熱點>

新聞推薦>

對越反擊戰時期中國女兵照片首度曝光(組圖)

河南三門峽監獄搬遷 押送犯人場面壯觀

評論|資訊|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滾動

新加坡|雲南|吉林|紅色|南粵|中原|書畫|絲路|魯東|創新|創投|成渝|贛鄱|錢江|食品|IP電視|華商|紙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