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9 07:52:00|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字號:
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所長約翰·奇普曼(右)在奧斯陸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
【環球時報記者 劉仲華】從敘利亞內戰、烏克蘭危機到中東的亂局,本來欣喜地走在21世紀大道上的地球村突然發現“一夜回到解放前”,那些交織著地緣爭霸、陰謀顛覆甚至血肉橫飛場面的熱戰情景重新回到人們面前。如何看待當前紛繁復雜的國際格局,如何規避難以預料的地緣政治風險,成為當前國際關系研究者的重點課題。日前,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主辦的2014年全球戰略年會在奧斯陸召開,數百名官員和學界代表就熱點話題進行了交流。《環球時報》記者對會議的組織者、知名國際問題專家、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所長約翰·奇普曼進行了專訪,聽他縱論當今世界的地緣熱點和大國關系。
歐盟與俄羅斯展開戰略對話的時機尚不成熟
環球時報:在當前國際形勢下召開本屆戰略年會的意義是什麼?
奇普曼:2014年開始,全球地緣政治風險明顯增大,今天的世界格局正發生著戲劇性變化。英格蘭銀行進行的一項企業風險調查顯示,57%的被調查企業稱地緣政治風險是當前企業面臨的主要風險。在歐洲、美洲、中東、亞洲和非洲,許多戰略性變化正在發生或醞釀。其中,歐洲的傳統秩序受到沖擊,中東亂局加劇。本屆全球戰略年會的宗旨就是審視當今世界面臨的地緣政治挑戰,尋找其中存在的地緣經濟機遇。
會議認為,未來一年,重點國家在中東、亞洲和歐洲熱點地區會有顯著的戰略調整。經過密集的外交努力,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會有答案。今后幾個月世界如何應對烏克蘭危機和中東亂局,將對未來世界格局產生長期戰略性影響。
環球時報:烏克蘭危機發生的原因是什麼?烏克蘭在歐洲的地緣政治格局中處於什麼樣的位置?如何看待烏克蘭與俄羅斯的關系?
奇普曼:過去1年,我們看到烏克蘭為在西方和俄羅斯之間做出抉擇付出高昂代價。實際上,在烏克蘭未來的發展道路上,俄羅斯和歐盟之間不一定是競爭關系。但不幸的是,西方與俄羅斯在烏克蘭展開較量。對於烏克蘭的選擇,俄羅斯做出劇烈反應。對俄羅斯違反國際法的行為,歐盟和美國除了採取制裁無路可走。
本次會議認為,烏克蘭問題應在歐洲整個大的安全架構下解決。但目前歐盟對未來歐洲安全格局缺乏認識,在這個安全格局裡,歐盟和俄羅斯要達成戰略共識,讓烏克蘭高興地融入這個安全秩序中,而非被迫做出抉擇。同時,歐盟的核心利益得到尊重,而俄羅斯的戰略利益也在烏克蘭國家發展進程中得到照顧。目前各方行動是你來我往,互不相讓,制裁與反制裁互相對抗。可以說,歐盟與俄羅斯展開戰略對話的時機尚不成熟,但需要從現在開始做准備。
環球時報:歐盟與美國都對俄羅斯實施制裁,它們的利益一致嗎?
奇普曼:歐盟和美國對於國際關系和國際法的認識沒有太大不同,它們的區別在於,歐盟更傾向於跟俄羅斯發展互利合作關系。目前實施的制裁在歐盟內部引起一些擔心,認為制裁給俄羅斯民眾的感覺是要迫使俄政府垮台。這當然不是事實。之所以引起這些擔心,是因為制裁很多是針對普京周圍的政府官員、議員和企業,這降低了歐盟和俄羅斯展開戰略對話、尋求妥協的可能性。當然我們也看到一些積極跡象。為期10天的停火協議似乎執行順利,雖然仍有小的違反規則的事件發生。
最大恐怖威脅仍然是“基地”
環球時報:“伊斯蘭國”在短短一年裡迅速壯大,這是為什麼?它是否從根本上改變了反恐戰爭格局?
奇普曼:首先,“伊斯蘭國”不是新出現的恐怖組織。早在2006年它就開始活動了,那時它一度被擊潰。后來它的極端宗教組織色彩不斷加強,在伊拉克馬利基總理的錯誤政策下,在敘利亞內戰導致的權力真空中站穩腳跟並迅速發展。在戰略年會中有人稱“伊斯蘭國”為擁有MBA學位的“聖戰者”,即指其恐怖活動日益專業化,建立了自己的一套衡量襲擊效果的體系,使得它對地區安全的威脅日益增大。然而從更長的時間看,對中東乃至世界最大的恐怖威脅仍然是“基地”組織。
環球時報:美國發動對敘利亞空襲后,會不會同時推翻巴沙爾政權? 一場沒有地面部隊的戰斗能解決問題嗎?
奇普曼:在伊拉克總理馬利基下台后,安全環境有了積極變化,美國對空中打擊“伊斯蘭國”態度也變得更為積極,並制定了對敘利亞境內目標進行空中打擊的計劃。而在敘利亞,美國面臨的真正挑戰是缺乏當地政府的合作與配合。美國能否成功訓練那裡溫和的反政府武裝,讓他們成為向“伊斯蘭國”發動進攻的地面部隊,尚是疑問。那些反對派武裝面臨敘利亞政府軍的壓力,他們是否願意把自己的武裝用來與“伊斯蘭國”交戰,也是戰略問題。這些問題直接關系到美國及其盟友對伊拉克、敘利亞的空中打擊能否取得效果。
美國一直宣稱希望巴沙爾政府下台,但此次對敘利亞北部的空襲目標是打擊“伊斯蘭國”,如果同時能削弱巴沙爾政權,那是額外收益。但會上很多專家認為,美國打擊“伊斯蘭國”引發的后果之一會是巴沙爾的政府軍趁“伊斯蘭國”武裝撤退之際,佔領更多地盤,因此對巴沙爾的軍隊來說是有利的。這也是敘利亞反政府軍的擔憂,這可能導致他們無法集中精力去跟“伊斯蘭國”作戰。
“一次偶然事故就可能引發戰略對抗甚至戰爭”
環球時報:近年來中東、北非地區戰亂連連,發生了“阿拉伯之春”、敘利亞內戰、美軍從伊拉克和阿富汗撤軍等。另一方面,頁岩氣的開發在未來讓美國能源實現自給自足並可以大量出口。未來美國會否減少對中東地區的關注,而把更多注意力放在亞太地區?
奇普曼:目前美國在中東仍有巨大戰略利益,包括維護同該地區一些戰略伙伴如以色列的關系等。美國的“重返亞太”政策跟中東地區有關系,一個經濟繁榮的亞洲符合美國利益,而亞太繁榮需要中東源源不斷的石油供應。因此,確保這種能源供給的安全順利,符合美國在亞太的利益,也是美國給該地區伙伴國家安全承諾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中東地區一些國家也要認識到它們要為自己的安全負起更多的責任。這也是時代發展的要求。
環球時報:此次年會的一個主題是討論亞太安全,有學者認為“新冷戰”即將在亞洲出現,您認為中日爭端、中菲爭端會導致新的冷戰嗎?這些爭端有沒有可能最終引發中美沖突呢?
奇普曼:關於誰引發了地區爭端和緊張氣氛,我們主辦的“香格裡拉論壇”進行過大量研討。美國國防部長哈格爾認為中國的單邊行為引發爭議,中國代表則認為日本安倍政權在釣魚島的挑舋導致兩國關系緊張。我認為中日兩國都在盡最大努力把爭議控制在一定范圍內,避免擴大。
然而目前的局勢已發展到比較危險的階段,一次偶然事故就可能引發戰略對抗甚至戰爭,所以美國也希望有關國家通過協商解決領土爭議,而非通過武力改變現狀。相應的,美國支持東盟推動的“南海行為准則”,支持其與中國展開持續對話,希望能讓爭議可控,而非解決,因為解決爭議需要非常多的時間。
對國際上領土問題的解決見仁見智,有人認為應該把領土爭議提交國際法庭裁決。菲律賓已經這麼做了,越南和日本也在考慮這個問題,而中國不願讓國際法庭來裁決相關爭議。不論如何解決,最重要的是有關各方承認爭議存在,並願意通過外交談判來解決問題。
環球時報:您怎麼看俄羅斯跟中國的關系?中俄走近是一種短期的互惠關系還是長期戰略關系?
奇普曼:從全球角度看,中俄在很多國際問題上看法一致。過去10多年裡,中國一直想與俄羅斯簽訂天然氣管道協議,隨著烏克蘭危機的發展,該協議終於簽署了。但我認為,說俄羅斯重返中國或重返亞太、中俄兩國聯手對世界秩序產生重大影響等則有些夸大其詞。
雖然中俄領導人都希望加強雙邊關系,但由於俄自身的弱點以及它對同中國合作興趣的有限性,都會使中俄在成為戰略伙伴方面面臨很多局限。從歷史角度看,俄羅斯的關注點也不會僅限於亞洲和中國。在聯合國安理會,有時中俄會就同一問題協調立場,但當中國審視自己的戰略利益時,會發現保持跟美國的全面合作戰略關系比跟俄羅斯維持一種排他的親密關系更有吸引力。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基地,環球時報,馬利基,俄羅斯,伊斯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