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新加坡雲南吉林紅色記憶南粵魯東中原創投成渝書畫贛鄱旅游IP電視華商紙媒滾動
2014-07-28 03:54:00|來源:海外網|字號:
海外網7月27日電 英國經濟學人網站7月25日發表了題為《戰爭與恐慌》的文章。文章回顧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並重點分析了英國在這場戰爭中的中立態度。
全文摘編如下:
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1914年,奧匈帝國皇太子斐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被暗殺后僅僅四周,歐洲突然陷入了戰火。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隨后,奧匈帝國的盟友德國向俄國(塞爾維亞的盟國)發起戰爭,兩天之后又進攻法國。8月4日,英國為了確保比利時的中立角色,向德國宣戰。就這樣,一場規模史無前例的戰爭在歐洲大陸爆發,造成死傷無數,現代文明慘遭破壞。戰爭帶來的恐懼,光是想想就足以令人渾身顫抖。
據說,奧匈帝國與塞爾維亞的不和,可以追溯到奧匈帝國的軍隊從奧斯曼帝國的手中佔領了波黑,從而激起了塞爾維亞的敵意。
任何一個頭腦冷靜的思考者都不會否認,對於奧匈帝國斐迪南大公夫婦的刺殺是殘忍的,而在此前的第二次巴爾干戰爭中,塞爾維亞又獲得了不小的利益,這些對於任何一個年老但卻自大的國家來說,都是不可忍受的挑舋,更何況這個國家還擁有值得驕傲的武器裝備。
奧匈帝國在波斯尼亞的統治,常常被拿來和大英帝國在印度的統治進行比較。經過35年的統治,波斯尼亞當初的劫掠、無序、暴政和宗教迫害消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法律、秩序、安全和宗教自由。自從羅馬帝國衰敗以來,波斯尼亞的人們首次享受到工業發展帶來的好處,公路和鐵路大量修建。因此,當奧匈帝國的斐迪南大公夫婦被暗殺后,奧地利應該做些什麼是件很公平的事。這就好像,如果阿富汗政府謀劃在印度的西北部發動叛變,並且最終還刺殺了威爾士的王子和王妃,那麼,大英帝國也同樣會有所回應。
奧匈帝國當然要揚言復仇,但在戰爭開始后,似乎表現得過於冷酷無情。但是,當時本應有更多人呼吁幫助歐洲恢復和平,人們應該更清楚地認識到,軍事行動是無益於一國與鄰國的交好的。然而,由塞爾維亞發起的挑舋,成功地被俄國繼承了。俄國在隨后發動的軍事進攻,大概正是導致戰爭蔓延的原因。
幸好,英國積極地主張和平,在這一方面,時任英國首相的阿斯奎斯和外交大臣愛德華·格雷贏取了來自內閣、下議院和國民的支持。在英國的努力下,巴爾干半島的戰事沒有蔓延,奧地利和俄國的軍事行動最終也得到了控制。在一次世界大戰臨近尾聲的兩至三年中,英國和德國也重拾友誼,盡管兩國之間的關系本來就不該被破壞。而且,很顯然,法國和意大利的民眾也都對英國表示支持。
除了英國的政界,英國的商界人士以及工人階級對於德國和法國也保持同樣的友好態度。並且,他們一直反對英國幫助俄國向歐洲和亞洲擴大勢力。另外,英國也幫助了一些小國和中立國家,如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瑞士、挪威、瑞典和丹麥,確保這些國家的統一、中立與和平。阿斯奎斯曾坦言,一次大戰與英國的利益並無直接關系,內閣應該一致反映廣大民眾的普遍看法,嚴格保持中立,避免在這場與英國無關的戰爭中支持任何一方。
毫無疑問,隻有嚴守中立才能確保英國的利益。而且,這一態度也幫助英國在這場戰爭中確立了一個更好的立場,那就是,即使戰事發展到一發不可收拾的程度,英國也能在疲於攻防的作戰雙方之間有效地進行斡旋。
譯者:劉佳
海外網編譯,轉載請注明來源海外網(www.haiwainet.cn),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
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