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媒體公開了B-2隱形轟炸機攜帶波音公司研制的GBU-57重型鑽地炸彈一齊亮相的畫面。 GBU-57重型鑽地炸彈又被稱為“炸彈之父”,該導彈長6米,重約13噸,主要用來打擊地下深處的指揮中心以及大規模殺傷性武器。GBU-57重型鑽地炸彈通常由B-52轟炸機搭載投放,雖然最初設計時可以由B-2隱形轟炸機作為投放平台,但B-2轟炸機與GBU-57重型鑽地炸彈同時亮相的畫面不多見。 GBU-57重型鑽地炸彈是現代武器發展歷史上比較著名的“大殺器”,除了“炸彈之父”外,還有“炸彈之母”、“炸彈之王”、“滾球”等等大炸彈。
GBU-57重型鑽地炸彈由美國波音公司研制,是目前最大的常規鑽地炸彈,因其重量、威力均超過之前美國的“炸彈之母”以及俄羅斯的“炸彈之父”,被媒體稱為“炸彈之祖”。“炸彈之祖”重約13.6 噸,外殼長約6.25 米,直徑約80厘米,可由B-52“同溫層堡壘”轟炸機及B-2“幽靈”隱形戰略轟炸機在12 公裡以上高空投放。
它採用了GPS制導和慣性制導,在炸彈中部“十”字形安裝有4個短橫翼,尾部有4個可折疊柵格尾翼。在GPS信號受到干擾時,它能利用慣性制導實施精確打擊,精度可達1.2米之內。“炸彈之祖”如同用大錘將鐵釘釘入地下一樣,能夠打擊地下深處的指揮中心以及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達到“快速決定性作戰”的目的。尤其鑽透厚度達61米普通鋼筋混凝土的能力,使之成為美軍對付地下掩體的撒手?。
不過,相對於美軍武庫裡匯集各種創新技術的其他武器,“炸彈之祖”似乎顯得有些“原始粗糙”。“炸彈之祖”採用威力較大的動能侵徹方式進行鑽地爆破。這種方式對攻擊角度的反應極為敏感,如果不能以合適的角度砸進土裡,就很容易跳彈或打歪。要實現最大的毀傷效果,還需要能夠精確測量出彈頭穿透距離,並選擇最佳引爆點來引爆彈頭的高性能敏感引信。 面對日益增強的地下工事建設,以及動能侵徹機制對鑽地炸彈的苛刻要求,為避免重拳打在棉花上,2011年才剛交付美國空軍的“炸彈之祖”,不久又踏上了進化的征程。為使其“鑽得進去、炸得猛烈”,美空軍對其進行了首次設計修改,其中包括修改尾翼、加裝第2個引信等。改進后的“炸彈之祖”,於2012年6月至10月期間,在新墨西哥州白沙導彈靶場進行了5次由B-2“幽靈”隱形戰略轟炸機投放的試驗。此外,還進行了兩次地面測試。最終,“炸彈之祖”在今年初達到了“可執行作戰任務的狀態”。
“炸彈之母” 美國GBU-43/B大型空爆炸彈,也被戲稱為“炸彈之母”,是由美國制造的非核子重型炸彈。大型空爆炸彈重達9,450公斤,可將半徑300至500米之內的氧氣燃燒到隻有1/3濃度。
大型空爆炸彈長9.17米,直徑1.03米,重量有9.5噸和8.4噸兩種。沖擊波半徑137.61米,大型空爆炸彈所創造的巨型沖擊波能破壞像九個街區一樣大的區域。由於它的巨大體積和重量,必須從像C-130運輸機或C-17之類的貨機上投放。
“炸彈之父” 前蘇聯空投高功率真空炸彈是俄羅斯秘密研發的真空彈,俗稱“炸彈之父”,於2007年9月11日以Tu-160海盜旗戰略轟炸機進行投放測試。它用納米科技制造,是美國“炸彈之母”的四倍威力(原為威力最強的傳統式(非核子)炸彈,后被“炸彈之祖”取代)。雖然有人質疑炸彈之父的威力,但根據俄羅斯軍方的消息指出,炸彈之父將會取代俄軍數種小型核武。 炸彈之父的真空設備能產生44噸TNT的威力,爆炸半徑300米,使用新式7.8噸的高爆品,此高爆品以納米技術開發。炸彈會在半空中爆炸,而主要破壞是由爆炸產生的超音波沖擊波和極高溫,而極高溫把附近一切燒成灰所造成。燃料空氣炸彈和常規炸彈之間的分別在於,燃料空氣炸彈直接使用大氣中的氧氣,而常規炸彈則在高爆品帶有氧化劑。
“炸彈之王” 沙皇炸彈(RDS-220氫彈,代號為“伊凡”)是在冷戰時期由蘇聯所制造的實驗氫彈,總共制造了兩枚,其中一枚於1961年10月30日在新地島試爆。“沙皇炸彈”之名即意謂著它是“炸彈之王”,因為它是人類至今所制造過所有種類的炸彈中,體積、重量和威力上均為最強大的炸彈。
它的爆炸當量本來相當於一億噸的TNT炸藥,不過蘇聯當局憂心試爆后的核子落塵對環境的嚴重影響,會導致內政難題與外交風波,因此將核彈減半為5000萬噸的爆炸威力。盡管被刪減了一半的威力,沙皇炸彈的威力依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投擲於廣島的“小男孩”原子彈之3846倍。雖然蘇聯成功完成試爆,沙皇炸彈仍然從未列入現役武器,蘇聯軍方僅僅想要利用沙皇炸彈作為蘇聯在軍力上的象征與展示。
“滾球” 美國重達15000磅的BLU-82型炸彈綽號“滾球”,它是美軍武器庫當中功能最強大的炸彈之一,並有世界上當量最大的常規炸彈之稱。BLU-82炸彈最早是在越南戰爭期間研制出來的,當時的主要用途是為了盡快在越南的叢林中當中清理出空降區域。
海灣戰爭期間BLU-82爆炸時掀起的小蘑菇雲,令英軍偵察兵誤以為美軍動用了小型核彈。美軍在針對阿富汗的軍事打擊中也利用BLU-82炸彈轟炸了塔利班的前沿陣地。BLU-82炸彈由硝酸銨和硝酸鋁的液態混合物與空氣發生化學反應制成,據稱這種炸彈爆炸時可以將方圓五百多米的地區全部炸成焦碳,而且爆炸產生的震波可以在數公裡之外感覺到。
“小男孩” “小男孩”(Little Boy)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在日本廣島投擲首枚原子彈,於1945年8月6日由保羅·提貝茲駕駛的B-29超級空中堡壘轟炸機艾諾拉·蓋”在廣島相生橋上空31,000英尺(9,400米)投下,日本當地時間早上8時15分在1,800英尺(550米)高度爆炸。
“小男孩”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對人類使用的核武器,另一枚對人類使用的核武為投擲在長崎的?原子彈胖子。小男孩長10英呎(3米),寬28英吋(71厘米),重8,900磅(4,000千克)。使用“槍式”設計,將一塊低於臨界質量的鈾-235以炸藥射向三個同樣處於低臨界的環形鈾-235,造成整塊超臨界質量的鈾,引發核子連鎖反應。小男孩裝有60千克的鈾-235,當中隻有約一千克在爆炸中進行了核裂變,釋放的能量約等於13,000公噸的 TNT烈性炸藥,即大概為5.5×1013 焦耳。約七萬人直接死於小男孩的原爆,大約同等數量的人受傷。隨后再有大量的人死於核子塵埃放射引起的癌症。懷孕的母親亦因為放射而出現流產,部分初生嬰兒畸形發育。
“寶石路”Ⅲ GBU-28屬於美國“寶石路”Ⅲ激光制導炸彈系列。彈體分為3大部分:制導艙、戰斗部艙、尾艙。其中,制導艙主要由激光導引頭、探測器、計算機等組成。它和尾艙中的控制尾翼一起,共同控制炸彈命中目標。GBU-28全重達2. 3噸,最大直徑約440毫米,長約5.84米,炸彈內裝填了306公斤高爆炸藥。 GBU-28有智能化的引信。引信的核心部件是微型固態加速計。該加速計可隨時將炸彈鑽地過程中的有關數值與內裝程序進行比較,以確定鑽地深度。當炸彈碰到地下掩體時,會自動記錄穿過的掩體層數,直到到達指定掩體層后才會爆炸。GBU-28能鑽入地下6米深的加固混凝土建筑物或30米深的地下土層。
GBU-28是海灣戰爭的“早產兒”。海灣戰爭期間,美軍對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以北的地下指揮所等堅固目標進行反復轟炸,但效果甚微。當時,美國還沒有進行GBU-28的早期論証。直到“沙漠風暴”行動開始一周后,美國空軍才匆匆向國內軍工企業提出了研制鑽地武器的設想。為此,美國國內研究單位和企業緊急動員,匆忙設計了一種特殊炸彈,這就是GBU-28。1991年2月27日,由一架F-111 戰斗轟炸機向巴格達以北數公裡的空軍基地地下綜合設施投擲了首批兩枚GBU-2 8炸彈,其中一枚准確命中目標。從飛機拍攝的公開電視錄像來看,在炸彈擊中目標后大約6秒,從炸彈鑽入點冒出大量濃煙。在對海灣戰爭10周年回顧採訪中,新華社記者曾實地考察,發現GBU-28可以對地下掩體造成毀滅性的破壞,曾使掩體內近千名平民死亡。
砸斷納粹的脊梁的“高腳櫃” 高腳櫃炸彈(Tallboy)也稱為12,000 lb中等容量炸彈。它是一款地震波炸彈(earthquake bomb),它由英國航空工程師Barnes Wallis研發並於1944年配發給英國皇家空軍。 它有5長噸重,由蘭開斯特轟炸機攜帶,主要用來對付最堅固的目標,而且這些目標已經被証明用更小的炸彈炸是無效的。 大部分盟軍在二戰期間的航空炸彈的外殼都是很薄的,以最大化其裝載的炸藥,這是從戰爭初期開始的重要改進,當時英國炸彈設計使用的爆炸物裝填量是很小的。
為了穿透碉堡的表土層而不至於解體,高腳櫃炸彈的外殼不得不做的非常厚,每一個都是由一片高拉力鋼鑄造而成,這使它能在起爆前的沖擊力下存活下來。同時,為了達到穿透力的需要,Wallis設計了一個非常符合空氣動力學的外形,當其從很高的高度投下時,其終端速度會比傳統設計的炸彈高很多。
在最后完成的設計中,炸彈的尾部佔了一半的炸彈長度——佔炸彈外殼大約有10英尺(3米),炸彈一共有21英尺(6米)長。最初炸彈有翻筋斗的傾向,所以進行了尾部的修改,尾翼進行了微微的扭轉,使炸彈在下落時自轉,陀螺效應使其不再橫轉和翻轉,改善了氣動效果和精確度。 如果從20,000 ft (6,100 m)高空投下,它能造成一個80英尺(24米)深、100英尺(30米)寬的彈坑,並能穿透16英尺(5米)厚的混凝土。
水庫毀滅者“圓桶” 1943年1月,英軍統帥部發動了著名的魯爾戰役,命令皇家空軍從空中重點打擊德國的魯爾、杜伊斯堡、科隆、埃森等工業城市,其中首要目標是炸毀魯爾附近的3個水庫大壩。隻要炸毀了這3個水庫大壩,德國的軍火生產、煤礦、石油等都將陷入癱瘓。 但是要徹底炸毀這些目標並不容易。麥乃水庫大壩的基底寬34米,頂部寬8米。要炸開這座大壩,需要把一枚10噸重的超級炸彈,從1.2萬米的高空投下。當時還沒有哪一種轟炸機可以執行這個任務。即便有轟炸機可以執行投彈任務,高空投彈也極難命中。如果使用航空魚雷進行攻擊,德國大壩水下設置了多層防雷網,也很難取得成功。
為了炸毀大壩,英國軍方專門設計了一種特殊的巨型航空炸彈。這種炸彈高1.6米,直徑1.27米,形狀酷似一個圓桶,內裝3噸RDX炸藥,總重量8.325噸,是一種跳躍式炸彈。如果將這種炸彈從低空投下,它可以以500轉/分鐘的速度旋轉,同時在水面跳躍前進,躲過防雷網。用這種炸彈,貼著大壩放在離水面9米深的水中引爆,就可徹底摧毀大壩。為了准確地炸毀大壩,英軍還需要解決兩個技術難點。第一個難點是如何准確測定炸彈落點。從偵察機攝下的照片得知,水庫大壩兩側,每隔180米設有一座監視塔,並配有高射機槍。英軍決定利用監視塔解決炸彈落點問題。飛行員用一塊等腰三角板,在頂端打一個觀察孔,在其底邊兩端各釘一個釘子,做成一個簡易瞄准器,當觀察到釘子與監視塔重疊成一直線時就立刻投彈,這樣准確測定炸彈落點的問題就解決了。第二個難點是如何確認飛機的高度。飛行員必須保持離湖面18米高度水平飛行,高了不行,低了也不行。最后,英軍吉布森中校想出了一個辦法,在機頭和機腹裝兩個聚光燈,通過計算,調整好角度,使它們相交時,從機身到燈光焦點的垂直距離恰好是18米,解決了問題。 有了這種新式炸彈,飛行員又進行了嚴格的訓練,英軍便決定立即轟炸大壩。英國皇家空軍制訂了轟炸水壩的作戰計劃,行動代號取名為“懲罰”。5月16日晚,月光朦朧,星光依稀。“懲罰”行動開始。英國空軍第617轟炸中隊的19架經過特殊改進的“蘭開斯特”重型轟炸機分3個批次起飛了。它們轟炸的目標是莫勒、索普、埃德爾3個大型水壩。“蘭開斯特”是二戰期間載彈量最大的轟炸機。它碩大的彈艙內可選挂各種航空炸彈,除挂載112公斤的常規炸彈外,還可以半裸懸挂重達9噸的航空炸彈。此時,每架“蘭開斯特”的機腹下方都挂裝著一枚重8.325噸的大“圓桶”炸彈。
在夜幕的掩護下,皇家空軍的“蘭開斯特”轟炸機掠過北海,進入荷蘭海岸后,以15米的高度超低空飛行。子夜時分,實施第一波攻擊的9架重型轟炸機進入目標區域。在朦朧的月光下,莫勒水庫大壩像一條臥在水中的巨龍依稀可見。守護大壩的德軍發現了來襲的英軍轟炸機,防空高射炮拼命向空中射擊。一架轟炸機被德軍的炮火擊中,拖著濃煙和火焰向地面墜去。吉布森中校一邊駕機盤旋在炮火射程的外圍,一邊用無線電招呼編隊集合,並下令開始攻擊。他們冒著猛烈的炮火,勇敢地向莫勒水庫大壩扑去。 當吉布森的飛機貼近水面、速度達到規定的要求時,他果斷地下達了命令:“測定高度,調整速度!”“開燈!准備投彈!瞄准!”但是炸彈沒有投中目標。大壩依然如故。吉布森命令2號機進入。2號機打開探照燈向下俯沖。突然,一股紅色的火焰從機翼的油箱裡噴射出來。隨著一團橘紅色的火光沖出,飛機爆炸了。其投出的炸彈飛過水庫落在一座發電廠裡。 “3號機進攻!”吉布森發出命令,但3號機仍沒有成功,接著4號機、5號機也都沒有成功。吉布森繼續命令7號機進攻。終於,7號機的炸彈命中了目標。 隻見一枚大“圓桶”炸彈快速旋轉著砸向水面,躍過一道道防雷網向大壩沖去,准確無誤地擊中了莫勒水庫水壩的要害,“轟”的一聲爆炸了。巨龍似的大壩被攔腰炸開。億萬噸的洪流咆哮著沖出水庫。魯爾地區立刻變成一片汪洋。與此同時,第二波、第三波轟炸機也開始轟炸另外兩個目標。埃德大壩被炸出一個缺口。幾分鐘內,附近的小鎮和軍用機場都淹沒在水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