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實上,國家媒體本月稱,對外援助隻佔中國GDP的0.07%。中國社科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的賀文萍說,對援助預算的抱怨不太可能改變政府的戰略,但是會提醒官員,他們需要更好地向國內公眾解釋這項計劃及其目的。 |
4月30日英國《衛報》以三個版面六篇文章對中國在非洲投射影響力進行報道和分析。文章認為,中國在非洲不僅僅著眼於能源礦產等經濟利益,同時著眼於增強與中國發展中大國地位相稱的軟實力影響力,最終達到提升自己國際形象的目的。本報摘譯刊登,以供讀者參考。
【英國《衛報》4月30日文章】題:作為魅力攻勢的一部分,中國對非援助一擲千金
研究發現,中國在過去10年承諾的對非援助和開發項目共計750億美元。有人稱這是中國在加強“魅力攻勢”,確保對非洲大陸的政治和經濟影響力。
中國政府發布的對外援助活動信息十分有限。為了讓這一信息漸漸明朗,美國研究人員建立了迄今最大規模的中國對非開發性金融公開數據庫,詳細記錄了2000年至2011年間中國在50個國家投入的將近1700個項目。
中國對非金融承諾大大超過此前外界的預期,但仍然小於美國同一時期對非承諾的預計900億美元的援助。美國威廉-瑪麗學院的研究人員用18個月的時間收集和分析成千上萬條新聞,建立該數據庫。這些數據可能將引發中國對非投資動機的辯論,人們都知道北京對自然資源極度渴求。
數據庫中沒有採礦項目的信息,主要錄入的是中國投入在運輸、倉儲和能源上的項目。數據還顯示,中國還在衛生、教育和文化項目上投入數億美元。
中國在利比裡亞投資數百萬美元,在蒙羅維亞安裝太陽能交通燈,還援建了一個瘧疾防治中心。在莫桑比克,中國參與的項目包括馬普托的國家視覺藝術學院。中國還在整個非洲大陸上興建體育場館和音樂廳。
維賈雅·拉馬錢德蘭是位於華盛頓的智庫全球發展中心的高級研究員,她說:“大家都認為這是中國對資源渴求的結果,但實際上,從數據庫可以看出,中國做的要更多。”
數據庫中隻有一部分項目(總計160億美元)符合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規定,屬於正式開發援建項目。然而,拉馬錢德蘭堅稱,中國在彌補非洲資金缺口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她說:“在非洲開發資金方面,中國正成為主要援助者,我們應了解事態的發展狀況。”
雖然一些人認為中國對非投資的底線是要滿足其對自然資源的需求,但也有人相信,中國在非洲的開發項目不論是基礎設施建設、債務減免還是提供醫療支援是一種公共外交戰略,目的是為未來建立友好關系,贏得國際支持。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教授斯蒂芬·陳認為,許多文化和體育項目很可能是討好政府的“甜頭”,為未來的經濟項目付“訂金”。
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研究國際開發項目的德博拉·布羅伊蒂加姆說,關於中國對非援助都是為了自然資源的想法是一種“廣泛誤解,一個國家有許多理由提供援助,中國也不例外”。例如,中國的教育和培訓項目針對的是非洲各國的學生。她說:“這些都是外交戰略,注重的是軟實力培養,就像法國法語聯盟和英國文化協會做的一樣。這些項目都想要把中國打造成全球重要的國家,所有大國都會這樣做。”
美國外交學會全球衛生領域高級研究員黃嚴忠(音)說,經濟利益、擴大政治影響力和改善國際形象的需求共同推動中國對非醫療援助。
擴大留學培養親華情感
【英國《衛報》4月30日報道】題:非洲未來領導人從中國的情感攻勢中獲益(記者喬納森·凱曼)
去年夏天,中國領導人宣布了一項擴大援助計劃,將在2015年之前提供1.8萬份政府獎學金並“在多個領域”培養3萬名非洲人。中國的培養項目種類和學時多樣,從為期3周的部級官員政治參觀到高校管理者的高級學位項目。
中國將這些項目宣傳為熱心的外交姿態“平等”、“全面合作”以及“共贏”之類的說法遍布其國家媒體報道和項目描述。專家稱這是一項精心計算的長期投資,目的在於贏取非洲未來領導人的心,他們許多人都擔心中國在非洲大陸的投資可能暗中附帶條件。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助理孟波說,許多非洲官員將中國的發展現狀視作其吸引力的一部分這是與他們有關的事情。清華自2008年起為發展中國家官員提供一年的英語碩士項目,到今年為止,約80%的學生來自非洲。
孟波說:“與韓國發展研究所、日本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以及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的項目相比,我認為我們的經驗可能對他們更合適,因為我們面臨著相似的挑戰。”
她說,學生們畢業后的發展難以評估,“從長遠來看他們都將對兩國之間不同的學術和專業關系作出貢獻”。
孟波還說該項目很可能對來自諸如索馬裡等動蕩國家的學生產生深遠影響。她說:“他們對中國最看重的就是政治穩定。他們考慮最多的就是如何在他們自己的國家實現這種穩定。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挑戰。”